文化是制胜之本,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培育新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尤其要注意发挥文化优势,使之成为农民知识化的雨露甘泉。河北省保定市是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怎样发挥本地的人文优势来培育新型农民,加速推进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王昆山有其独立的思考和探索。
记者:您为什么在多种场合都谈到“用文化滋养新农民”的话题?
王昆山:有了千千万万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就会变成现实。要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借此培育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开拓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
记者:“用文化滋养新农民”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王昆山:主要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首先是以当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文化辐射中心,通过“三下乡”等活动,逐步实现院系与乡镇、专家与农民间一对一的经常联系,通过他们向农村传递新文化、新文明;其次是抓住农村科普室、文化室建设的契机,建立统一的科技普及和文化传播网络;第三是提炼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农民喜闻乐见、自愿参与的方式,实现农民的自我教育和陶冶。
记者:会不会有些地方因为缺乏相关资源而无法实现上述目标?
王昆山:拿我们保定为例吧。作为非省会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资源匮乏的情况,关键是要整合各方资源。保定确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了莲池书院,并先后涌现过祖冲之、郦道元、关汉卿、王实甫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保定还是全国大专院校数量最多的中等城市,是北方辛亥革命的发祥地……但这些资源如果不加以整合,仍然很难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发挥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优势,通过“百名专家富农村”、“百万农民进课堂”、“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活动,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培训,一方面认真落实“两免一补”优惠政策,投资1亿元改造20万平方米农村卫生院。我们还大幅度增加农村文体设施,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尚。
正是借助这些综合措施,各种科技文化资源才得以充分整合,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