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昆曲剧院一间陈设简单的办公室见到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瑶铣时,她刚刚接完一个戏迷的电话。她告诉记者,那位小戏迷是一个大学生,要给她在网上建立一个论坛,以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她,接触昆曲艺术。这让她非常高兴:“年轻人喜欢昆曲,昆曲的发展才有希望。”——为古老的昆曲艺术培养更多的传承者,培养更多的观众,让它赢得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从而使这门艺术能更好地发展下去,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正是这位老艺术家目前最大的心愿。
半个世纪的昆曲艺术生涯
在当代昆曲界,蔡瑶铣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她幼年学戏,得朱传茗、梅兰芳等多位戏曲大师指点,打下了全面扎实的艺术功底。毕业后,又在众多艺术领域内广泛实践,在50载昆曲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艺术形象。她的表演含蓄深沉、细腻传神;唱腔委婉优雅、清润动人,集南昆与北昆艺术风格之大成。1987年,她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蔡瑶铣1979年调至北方昆曲剧院后,秉承“夫曲者,谓其曲尽人情也”的审美精神,先后主演了《牡丹亭》、《西厢记》、《琵琶记》等多部经典剧目,成功塑造了“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杜丽娘、“待月西厢下”的崔莺莺、“亦喜亦悲”的赵五娘等多个经典角色。在《牡丹亭》中,蔡瑶铣以清新典丽、细腻入微的表演深刻体现出了原作者汤显祖“世间只有情难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而可以复生”的人性关怀。戏剧大师曹禺评价她的表演说:“充分进入那个时代人物心灵中去了。人物演得很深刻,不像有些戏曲演员,把古人演成了现代人。”如果说《牡丹亭》中的一往情深需要表演得单纯质朴的话,《西厢记》里崔莺莺的情感就要复杂得多了。在《西厢记》中,蔡瑶铣极为传神地把一个有胆有识、外冷内热、颜面色彩平淡如水而心海波澜却起伏跌宕的崔莺莺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还有《琵琶记》中的赵五娘,蔡瑶铣发掘出了赵五娘人性中最有震撼力的层面:一诺千金的诚信、道义承担的坚韧、安贫乐道的底蕴——外表柔弱内心刚强!这样的人物是不能用纯技术技巧去表演的,只能生自心底,发乎真情,用艺术家的心去表现角色的心,以真实的情感传达情感的真实。“她”的美是洞穿世事练达人情的美,“她”的神是跨越古今承传千载的民族之魂。因此,可以说,在成功塑造赵五娘形象的同时,蔡瑶铣也实现了自身人格艺品的同步升华。
半个世纪以来,在蔡瑶铣的身后,一个个性格鲜活、感情真挚的人物形象携带着古风古韵蹁跹而来,为北昆平添了辉煌。著名昆剧学者傅雪漪对蔡瑶铣融汇南北特色,兼具细腻、深沉、洒脱、健朗的个性化表演风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寓激情于含蓄,溶绚烂于冲淡”,认为达到了“情趣意象化,意象音乐化”的高超艺术境界。
2004年岁末,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举办了“经典剧目岁末展演暨祝贺昆曲艺术家蔡瑶铣从艺50周年”活动。当演出时,剧场内人头攒动,近两千人次在北京入冬以来气温最低的日子里,冒着严寒,到场观看。戏剧界著名学者郭汉城、刘厚生等都赶来助兴。年过6旬的蔡瑶铣出演了全本《西厢记》和后半出《琵琶记》。每次演出结束时,都要收到大把大把清香四溢的祝福鲜花,而在演出谢幕时,北昆舞台队的同志们出人意料地集体走上舞台,释放了一束束巨型花筒,向蔡瑶铣表达敬意,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不能让年轻人只知梅艳芳不知梅兰芳
几十年来,蔡瑶铣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昆曲事业,不仅排演了众多经典作品,还在一直为昆曲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而奔走努力。她是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而且作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每年都在“两会”期间就昆曲的保护问题极力呼吁。她说,这一切都是出于对昆曲割舍不去的热爱,以及一种责任感。“昆曲给了我很多,所以昆曲在最低谷时,我也没想过要离开它。尽管那时偶尔的演出,台上演出的人比台下看戏的人甚至还要多,但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也要把戏好好地演下去。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终于显示出了它的价值。”“传统文化不单是一场戏的问题。英国有个莎士比亚,他们那里到处是莎士比亚纪念馆,剧场经常演他的戏,而我们中国有关汉卿、王实甫等一大批古典戏曲名家,有很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我们的文化传承工作做得还不够。”
提到昆曲的保护,蔡瑶铣忧心忡忡:“现在全国只有6个昆曲团,600多个搞昆曲艺术的演员。大师级的艺术家都已年逾八旬,中青年骨干演员青黄不接。人才流失更是困扰昆曲艺术的大问题。”她回忆说,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昆曲最困难的那段时期,几乎没有什么演出,也不排戏,她所在的剧院当时招的40多个学生大多数都走了。留不住人,让她很伤心,而如果没有人来传承,昆曲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因此,近年来,蔡瑶铣不遗余力地课徒授艺,讲昆曲之美,讲自己的从艺经历,讲自己演出《牡丹亭》、《西厢记》的感受,为古典昆曲艺术的薪火相传殚精竭虑。蔡瑶铣还非常注重昆曲艺术的普及和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培养。“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梅兰芳,只知道梅艳芳。传统艺术正面临着断层的危险。”她说,“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也是他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培育未来观众,剧团曾组织了多次“校园万里行”活动,蔡瑶铣亲自带队深入北京各大院校演出,都取得不错的效果。年轻的大学生们对昆曲艺术的喜爱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时,2000多人的场地座无虚席。在清华大学演出完后,学生们争相跑到后台与演员合影留念。一位学生在看过蔡瑶铣的演出后,为她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小册子。还有学生看了之后,给她寄来了贺卡:“蔡老师,感谢您把我带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因为蔡瑶铣长期对昆曲艺术保护做出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末,她被文化部授予“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成就显著奖”。
蔡瑶铣告诉记者,今年的“两会”上,她的议案仍是关于昆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内容。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统一调度全国的昆曲资源,投入足够的资金,在文字和音像资料整理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另外在培养学生等方面能有更大的动作。她说:“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有‘幽兰’之称的昆曲便开始进入了普通观众的视野。2004年是昆曲迅速升温的一年,青春版《牡丹亭》、全本《长生殿》在北京上演,反响很大,这股热气儿不能凉下去。一定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昆曲保护的队伍中来,让我们古老的昆曲艺术重新焕发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