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委员:让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http://www.cflac.org.cn  2005-03-04 12:30   作者:顾瑞珍   来源:新华网

 

  “从民居、古城到器皿、服饰,从出生仪式到节日庆典,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无不显示其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但这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冯骥才委员一见到记者,就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身材高大的冯骥才平和而亲切。这位80年代就以作品《铺花的歧路》而闻名的作家,90年代辍笔投入民间文化的保护、整理中。令他欣慰的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进展顺利。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正在加紧制定。

  但冯骥才并没感觉到一丝的轻松:“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情感,是源头、是根基、也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越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走向就越本土化。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理应捍卫文化大国的气度和尊严。” 不过,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情景:老手工艺人大多后继无人,老房子大片被推倒,老艺术日渐式微,传统文化正在萎缩。“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到一个古建筑、村落,小到一条胡同、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应该有人去传承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冯骥才说。

  “今天应该说是最好的时机,人们已经开始理解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冯骥才眉头舒展开来。他不久前收到一封电传,说是按照他提出的“手下留情”的建议,山西平遥12万平方米的明末清初民居原汁原味地被修复了。

  尽管如此,冯骥才感到在做民俗文化的普查和抢救工作中仍有很多阻力。他说:“贵州南部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一位法国人在当地租房子,挨家挨户用最便宜的价钱收集、购买老年妇女的民族服装,然后用集装箱运到国外。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我们应尽力挽留自己的文化。”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但也不能因此丢掉自己的文化。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遗产日,应该对自己的文化遗产顶礼膜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化我们的文化主体,保护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冯骥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