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晚,日本《朝日新闻》、共同社等主要媒体纷纷转发新华社的消息,报道中国文坛巨匠——巴金老人逝世的消息,并表示惋惜。《朝日新闻》在报道中以较大的篇幅描述了巴金老人不平凡的一生,对其代表作《家》《春》《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称巴金老人晚年笔耕不辍,撰写《随想录》,并最终完成了集成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所有文学资料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的建设工作。
巴金先生曾先后6次到日本访问,结识了许多日本朋友,他最后一次访日是1984年5月15日,到东京参加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并发表了题为《核时代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的讲演,引起了与会者热烈的讨论。1934年11月21日,已是著名青年作家的巴金化名“黎德瑞”去日本留学,时年30岁,然而由于日本警察的无礼对待,巴金仅在日本待了10个月,就愤然回国,这是他与日本的第一次接触,不过在日期间,巴金先生根据这几个月的经历写了3个短篇《神·鬼·人》,还写了不少散文寄回国内发表,后编成散文集《点滴》。
时隔26年之后,即1961年3月,巴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率领中国作家去东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在这次访问中,他结识了著名评论家、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的中岛健藏先生;第一次到井上靖先生家里作客,开始了与井上先生20多年的友谊,成为中日两国友好历史中的一段佳话。巴金同时还会见了川端康成等作家。巴金还于1962年8月、1963年11月、1980年春、1984年5月四次访问日本。
巴金一直关心中外文学交流,特别是中日两国的文学交流,巴金在《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我的《随想录》是从两篇谈《望乡》(日本影片)的文章开始的。”对于中日文学交流,巴金老人表示:“我怀着以文会友的心东渡,每次访问都结交了不少真诚的朋友,文学的纽带把我们联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