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1915——1924]
http://www.cflac.org.cn   2005-10-19   作者:   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1915年(民国四年) 十一岁〔成都〕

    一月 15日(农历甲寅年12月1日)二姐尧桢死于肺病。

    本年,父亲娶继母(邓景遂)    

    1916年(民国五年) 十二岁〔成都〕

    大哥尧枚中学毕业,由家庭包办完婚,并到成都商业场股份有限公司当职员。

    继母生三妹(十二妹)瑞珏。

    约本年,六叔李道鸿、二哥李尧林、香表哥濮季云合办复写的小说杂志《十日》,三个月共出九期,巴金是第一个订户。他对其中千篇一律的哀情小说感不到兴趣,但佩服他们经营杂志的苦心。    

    1917年(民国六年) 十三岁〔成都〕

    一月 4日陈蕴珍(肖珊)生于浙江鄞县(宁波)迎凤桥。

    春 成都发生巷战,川军、滇军混战七天。这期间,二叔的两个儿子病死。巴金和三哥也患喉症。战事刚停止,父亲李道河病逝。父亲死后,更感空虚,向书本寻找慰藉,读了《说岳全传》、《施公案》、《彭公案》、《水浒》等许多古典小说。

    父亲死后,大哥挑起了长房的生活担子,以忍受和让步来应付其他各房的仇视、攻击,大家庭内的矛盾加剧。

    继母生二弟(十七弟)尧集(遗腹子)。

    三哥尧林进中学读书。二妹(十妹)病死。

    从本年起,利用晚间跟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的香表哥学习英文。香表哥是对巴金的智力的最初发展有帮助的人。    

    1918年(民国七年) 十四岁〔成都〕

    秋 进成都青年会英文补习学校,一月后因病辍止,继续在家跟香表哥学习,持续两年。这期间,第一次直接通过英文阅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史蒂文森的《宝岛》。这两本书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他受到教益。

    1919年(民国八年) 十五岁〔成都〕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思潮涌入四川。大哥从成都市内唯一的一家代售新书报的书铺——“华阳书报流通处”买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后来在该处存放一百元专购新书报。巴金得以读到《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等北京、上海出版的许多新刊物,和成都出版的刊物《星期日》、《学生潮》、《威克烈》等,他如饥似渴地接受各种新的思想,并常和兄姊们聚在一起讨论其中论及的各种问题。

    本年,曾向留学日本的两个叔叔学过日语,并颇有兴趣地听他们讲日本的一些情况。    

    1920年(民国九年) 十六岁〔成都〕

    二月 19日(农历已未年12月30日)祖父病故。因祖父逝世,大嫂搬至城外生产。祖父死后,大家庭内部的争斗和倾轧更加剧了,造成的悲剧更多了。

    下半年起,读到克鲁泡特金《告少年》中译本,异常激动,给翻印此书的新青年社的陈独秀写信,寻求指导,未接到回信。后又读到廖亢夫的剧本《夜未央》中译本,深受感动。北京大学实社出版的《实社自由录》第一集中刊登的流亡美国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富于煽动性的文章,使他第一次了解到无政府主义的要义,开始有了献身社会革命的明确信仰;后来,称高德曼为“精神上的母亲”。

    九月 同三哥尧林一道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从补习班到预科、本科,在该校读书两年半。

    冬 成都学界为反对军阀刘存厚开展请愿活动和集体罢课,巴金亦参与,这是他第一次参与社会斗争。

    冬 大哥尧枚因在家庭中受刺激患神经病,时有发作。

    本年起,开始向成都师范学校学生、朝鲜人高自性学习世界语,不久辍止。

    1921年(民国十年) 十七岁〔成都〕

    二月 20日成都《半月》刊第14号出版,读到该刊登载的《适社的旨趣和大纲》后,很感兴趣,写信给《半月》编辑部要求加入。三天后,编辑来访,说明适社在重庆;此后便参与《半月》刊的工作。编辑部的青年朋友吴先忧以实行“自食其力”的行动,教给巴金“自我牺牲”精神,后来巴金称他为自己的“第三个先生”。

    四月 1日出版的《半月》刊第17号刊载《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这是目前所见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半月》刊17号《本社社员录》中列出他的名字:芾甘。

    五月 参加纪念“五一”活动,第一次上街散发鼓吹“社会革命”的传单。

    参加组织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秘密团体“均社”,并发表《均社宣言》。他们办刊物、通讯、散传单、印书、开秘密会议。自此,开始自称为“安那其主义者”。

    七月 《半月》第24号于15日出版,因发表文章反对军阀政府禁止女子剪发,被禁止发行。

    秋 参加《警群》月刊编辑工作,第一期出版后,因与《警群》原筹办者发生争执,原《半月》刊同人联名发表声明,集体脱离该刊,《警群》亦停刊。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十八岁〔成都〕

    上半年 参加创办成都无政府主义者联盟主办的《平民之声》周刊,主持编辑事务,通讯处设在自己家中,印一千份。第一期出版后即被警察厅禁止发售,但仍半公开地发行;此后用各种办法对付警察厅检查员的干涉和限制。该刊共出十期。在此期间,结识《学生潮》主编之一袁诗尧。袁当时也信仰无政府主义,后来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被四川军阀杀害。

    七月 21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文学旬刊》(郑振铎编)第44期上发表新诗《被虐〔待〕者底哭声》(共十二首),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他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本年及次年,先后在《文学旬刊》、《妇女杂志》发表新诗九题二十首、散文一篇,这是他最早创作的一批文学作品。

    八月 23日,给《文学旬刊》编者写信,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表示不满。该信署名李芾甘,载9月11日《文学旬刊》第49期“通信”栏,同栏还刊出编者的答复,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1923年(民国十二年) 十九岁〔成都—上海—南京〕

    四月 三姐尧彩出嫁作继室,参加婚礼。

    五月 和三哥尧林一起,离开成都乘木船去重庆,由重庆沿长江至上海。此时得到大哥的帮助和继母的允许。离开四川的原因,是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投身到新的广阔的天地中去;另一方面,也因无中学毕业文凭,被外专改为旁听生,失去了获得该校毕业文凭的资格。

    秋 进上海南洋中学。

    年底 去南京,住北门桥鱼市街21号。进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学习。

    1924年(民国十三年) 二十岁〔南京〕

    五月 在广州真社的刊物《春雷》第3期上发表诗作《悼橘宗一》和《伟大的殉者——呈同志大杉荣君之灵》。

    秋 结束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的半年补习,进入该校高中三年级。

    接大哥信,获知三姐尧彩因难产而死。

    本年至1925年在课余认真学习世界语,向上海世界语书店函购书籍自修,并开始据世界语翻译文章。

    本年,两次回原籍浙江嘉兴,住在一位年过八十仍在家中作私塾老师的伯祖父家中。

    本年,发表译文等近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