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笑星”大山演斯诺
http://www.cflac.org.cn  2007-05-04  作者:张 悦  来源:中国文联网
 

从电视上穿着大褂说学逗唱的“洋笑星”,到舞台上见证红色中国的美国新闻记者斯诺,大山将自己的演艺经历从荧屏拓展到了舞台。4月8日、9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携这台由大山主演的舞台剧《红星照耀中国》在北京中戏逸夫剧场参加纪念话剧诞辰100周年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作为此次剧目展演中唯一一位外国演员,大山为了演好“斯诺”这个角色,的确下了不少功夫。

大山的原名是马克·罗斯韦尔,1988年,他获奖学金来到北京大学留学。在北大凭着在加拿大学习中文的功底,被央视春节晚会选去出演了小品《夜归》。没想到《夜归》在当时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小品中的人物“大山”便成了他今后的中文名字。都知道大山中文好,是个中国通。但在这背后,大山和中国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1922年,大山的爷爷就受教会组织的派遣到过中国。这位被人们称作“饶大夫”的加拿大外科医生,带着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在河南商丘教会医院行医。遗憾的是,离开的时候他只带走了一个孩子,另外两个都因肺结核而病死在中国。大山说:“爷爷的经历虽然和我学习中文、扎根中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我们全家和中国的缘分似乎早就注定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山在多伦多大学选修了中国语言文学。他说:“在我眼里,神秘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老深邃,它深深吸引了我。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实证明学习中文越来越有用了。”

《红星照耀中国》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纪念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搬上舞台的,这也是大山第一次登上话剧舞台。《红星照耀中国》在建组筹排、考虑“斯诺”人选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大山。制作人李胜英发出一封试探性的邀请信后,大山一口应允。很快,他就如约来到了剧组。

排练期间,大山谢绝采访,闭门苦修。“成功离不开天赋、机遇和努力。一块儿大馅饼掉在我身上了,我怎能不加倍努力去珍惜呢?”大山说。为了给自己施压,他特地给斯诺80岁的太太写了信,告诉她自己要演她丈夫的事情,请她老人家放心,自己下决心演好他。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在排练厅大山的桌子上,堆起了与斯诺有关的所有英文书籍。而在外出的车上或是在餐厅吃饭等菜时,大山都会拿出随身所带的剧本背台词,或是与其他演员谈戏。“大山是我们剧组对斯诺研究最透彻的人。大山演斯诺,既有思想感情的呼应,又有艺术的准备,我们对他都信心百倍。”《红星照耀中国》的导演熊源伟如此评价。

开排《红星照耀中国》前,大山和主创人员怀着虔诚、崇敬的心情一起沿着斯诺走过的路到延安采风。一路上,在那些斯诺、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大山一次次叫司机停车,要求边走边看。

《红星照耀中国》去年6月23日在上海首演,此次进京展演全是原班人马。从演出效果来看,大山表现得很是松弛和自然。斯诺作为全剧的核心人物,即使由专业话剧演员来塑造这个人物,也决非易事,从最初只希望在中国游历、长见识的莽撞小伙子,到目睹共产党人为了理想视死如归后,毅然决然改变自己的计划,决心做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战地记者,这中间的转变自然流畅、毫不生硬,大山对斯诺每个年龄层次的把握都很到位。“常说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我认为这只是一部分。通过斯诺的眼光,我觉得他体会到的更多的是延安精神的一种国际性,就是追求理想、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大山对延安精神有着感性的触动,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