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胡导近日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的殊荣,他的朋友与学生都格外高兴。老艺术家孙道临回忆,他和胡导老师是1940年认识的,从1944年导《鸳鸯谱》时开始合作,至今已经60多年了。孙道临说:“胡导老师是一个很好的话剧导演,衷心希望胡导老师身体健康,创作出更多新的艺术作品和学术著作。”老艺术家乔奇也动情地表示:“胡导老师是我表演专业的第一位老师,我向胡导老师学习了一辈子,还在不断地向他学习。胡导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我心中的感情很难表达,我对他敬佩的不仅是业务,更有为人和处世。”刚刚荣获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称号的焦晃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道:“我将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胡导老师一起度过他的幸福而有作为的晚年!”
他是上戏的精神财富
说起胡导老师,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们都充满了敬意。著名喜剧艺术家李家耀说:“我由衷地感谢我的启蒙老师胡导教授将我‘引进门’,他以及所有将我引进‘戏剧之门’的老师们,犹如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灯,让我一辈子快乐地走在戏剧道路上。”
话剧《于无声处》的导演苏乐慈谈起了1960年她戴着红领巾进入上戏校园时对老师胡导的最初印象。她说:“老师是老当益壮、与时俱进的典范。人虽然离休了,但他的思想和行动却从来没有退休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永无止境的创新中,老师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诠释了不一般的人生涵义。”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李建平告诉记者:“记得20年前我刚分配到导演系,胡导老师就是我的系主任,那年他已70岁高龄。20多年过去了,耄耋之年的胡导老师仍然精神矍铄。一个人长寿不难做到,难的是退休许多年了仍然具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徐卫宏也介绍:“胡导老师是上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至今还在追寻艺术上的不断突破,至今还在帮助提携年轻人,希望能在校报上开设专栏,希望能‘再观剧十年有所学’。胡导老师对戏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学术观点的永葆年轻都让人分外钦佩。”
说起这位心目中的可爱老人,葛朗教授也有说不完的话:“胡导老师是上戏人的楷模。胡导老师经常出现在上戏校园里,我们所有的师生都很受激励。这样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对于艺术孜孜以求,他的生命中已经融入了戏剧的魂。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这不仅是一种无形的鞭策,更是一种有形的引领。”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贺寿昌教授指出,一位九旬老人在和生命赛跑,在向生命的极限挑战,这令我们所有晚辈后学应该汗颜,应该奋起,应该重新调整人生坐标。胡导老师的精神是一种财富,上戏成为真正的艺术人才高地,就需要有更多的胡导,就需要有这样的精神。
为了当年的一个承诺
与胡导聊天很轻松,也很随意。健谈的老人自嘲自己是个大戏痴。老人透露,他原名叫胡道祚,因为有很多人都念不出“祚”这个字,一直叫他“胡道”、“胡道”,于是他干脆就把名字改成了“胡导”。没成想,这辈子还就真和导演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老人说,他之所以没像其他人一样,选择退休后在家养养鱼、种种花,还经常来学校走走,就是因为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戏剧情结,放不下脑海里时时会重放的一幕幕好戏。当年他退休时,曾向院领导表示,要研究前辈导演留下的宝贵财富,不能让这些大师的戏剧理论和实践失传。正是为了当年的这个诺言,老人不敢懈怠,不敢偷懒。他动情地说:“从时间上看,我30年前就应该算正式离开表演、导演的课堂了,但在心理上,我却从没离开过我所热爱的岗位半步。”
为了能把戏剧精华保留下来,胡导老师在85岁高龄时开始学电脑,向孙女讨教如何使用电脑,摸索着用拼音拼出一个个字,然后使它们变成完整的句子。在用电脑写学术著作的人中,这一年龄大概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2002年,88岁的胡导开始承担国家和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戏剧表演学》的写作任务,如今这部26万字的中国第一部戏剧表演学专著已经付梓。用老人的话说,这是他用3年时间“捉田螺”一样“捉”成的。
这部著作不是回忆录性质的文字,也不是自娱自乐之作,它深入地研究了前苏联伟大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建的一整套演剧理论,所引书目就有58种,引用斯氏著作的版本也有3种之多,可见其学术性很强。胡导老师研究斯氏戏剧表演学,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紧密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表演艺术的经验来加以验证,读来一点不感觉枯燥。书中提及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就有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高盛麟、石挥、上官云珠、金山、赵丹、胡庆树、于是之、焦晃、祝希娟、潘虹等数十人。
正是为了当年的一个诺言,90高龄的他每周至少来校园几次,和重孙辈的学生一起端坐在课堂,在表演系听课,到“小红楼”看排练。“如今走在校园中,我所遇到的学生大多不认识我了。”胡导笑道,“如果论辈分的话,我应该算是他们师公的老师,我教的第六代学生都已经升级为上戏的老师了。”言语中颇多宽慰,也颇多自豪。“我的脑子一直在运转,一直在思考、琢磨看过的戏,也一直在寻找一个渠道,怎样更好地把它表达出来。”老人说,他去年曾在《上海戏剧》上批评中国的“韦龙现象”。“韦龙是大诗人海涅批评的一个演出经纪商。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剧坛依旧有这样的人物存在。我撰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来学习海涅,在是非问题上一丝不苟,在艺术审美上永远保持一颗容不得半点尘埃的纯净之心。”
带头给学生送上掌声
胡导老师曾培养了焦晃、杨在葆、梁波罗、李家耀、胡庆树等一大批观众耳熟能详的名演员、名导演。但他自己却一直淡泊名利,鲜为人知。有人曾问他:“您感到过失落吗?”老人笑了:“我在戏剧方面并没有多少天分,有的只是悟性。”当有人称他是戏剧导演、表演专业的权威时,老人总是连连摆手:“千万不能这么说!”
老人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就活跃在舞台上,从一个爱好艺术的青年成为当时上海滩著名的“四小导演”之一。1952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老人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他说:“对学生,我最不吝啬的就是掌声。我看到学生表演出彩,在比赛中取得成功,比自己得奖都高兴!”
上戏导演系后起之秀周可,说起她第一年带班排演毕业大戏《萨勒姆的女巫》的往事,脸上依然挂满了对胡导老师的感激之情。她说:“排演毕业大戏不是件轻松的活儿,当时老师已80多岁了,但对艺术丝毫也不马虎,一次次讲戏,一遍遍推倒重来。老师每周都会布置作业,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能得到表扬与鼓励,欠缺的地方老师也会用最有效的办法给予指点。”
在上戏导演系卢昂教授的印象中,老师活在一个纯艺术的环境中,心灵保持着童真,生命中除了戏,还是戏。他说:“我父亲是胡导老师的学生,他是我的长辈,老师90多岁了,但记忆力惊人,几十年前看过的戏都还记得,连一些小细节都记忆清晰,让人仿佛置身现场。老人的心态特别年轻,外面流行什么全知道,和年轻人交流起来都能相谈甚欢。每当看到学生表演有闪光的地方,老师就会马上站起身来,在第一时间带头把掌声送给学生。这种充满激情的赞许对学生而言,有可能受益终身。”
上戏工会专职副主席陈秀珍告诉记者,胡导老师曾情真意切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亲爱的我的孙辈同学们,你们正向学院的老师们学习戏剧艺术的这个方面、那个方面,我也正抓紧时间继续学习戏剧艺术的诸多方面。我相信,当你们不断取得学习进步的时候,也必然会让我在你们创作的作品中和诸多创造性的立论中学习到好多东西,从而促使我在对戏剧艺术的认识、钻研与提高上还能不断取得发展。”对此,老人马上加以证实:“这是我的心里话。”学无止境,使胡导老师的生命活得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