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年到1937年,父亲组织的“中国舞台协会”共举行了四次重大的演出,第一次是《回春之曲》和独幕剧《黎明之前》,第二次是三幕剧《洪水》、《械斗》,第三次是父亲改编的托尔斯泰的《复活》,第四次则是“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卢沟桥》,父亲在演出之始就提出演出的“四不”方针:第一,不要国民党的钱;第二,不用国民党的剧本;第三,不用国民党的演员;第四,不用国民党的场地。
《回春之曲》是以南洋华侨回国参加“一·二八”抗战为题材的,此剧在上海已演过。《洪水》则是父亲根据他在1935年9月去徐州视察洪水灾区所耳闻目睹的情况而创作的。剧中描写当黄河水灾十分危急的时刻,与洪水搏斗的,还是得靠农民自己,政府和龙王爷都是靠不住的,靠自己就得把农民的力量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的利益。剧中很多插曲都是由张曙作曲,后来成为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歌曲。《械斗》这个独幕剧,是父亲看到上海来的查瑞龙几位著名的大力士,才起意写的。他想好大致的故事,要马彦祥来写,父亲还写了一首主题歌。故事大意是甲乙两个村经常私斗,而一次遇到土匪来袭,两村团结一致,把土匪打了出去,实际是影射国共两党,在国难当头之际,应立即停止内战,共同对敌,很有实际意义。而当此剧演出时,舞台效果很不错。当全剧将闭幕时,舞台上的全体演员高唱父亲写的《械斗之歌》:
“同胞们,快停止私斗。
来雪我们中华民族的公仇!
快停止一切的私斗,
来雪我们中华民族的公仇!”
这时台下的观众也随着台上演员一起高唱起来了,整个剧场气氛热烈。这吼声不正是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攘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政策的最强烈抗议吗?
后来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田汉在南京,是战斗到敌人的心脏里去了。”“中国舞台协会”的公演,由于剧场偏僻、简陋的原因,开始时营业不好,赔了一些钱。在演出结束后,国民党宣传部的副部长方治突然举行一次茶话会,招待演出的全体人员,田汉、应云卫、马彦祥、徐悲鸿和上海来的一些演员及南京文艺界、新闻界人士都参加了。茶会开始,方治先讲话,他先说了一番言不由衷的捧场话,最后才转到正题,他说:“诸位出了很大的力,非常辛苦,应该受到慰劳。听说你们这次演出因开支大了,赔了些钱,你们演戏已经够辛苦的了,哪能还让你们赔钱?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因此,你们无论有多少困难,宣传部都可以帮助你们解决,这也是理所应该的。”最后轮到我父亲讲话了,应云卫和马彦祥都很替他担心,对刚才方治当众公开笼络的一番话,他将采取什么态度?父亲在一片掌声中站起来了,经常挂在他脸上的笑容忽然消失了,他十分严肃地发言了。在讲了几句对南京文艺界的关怀表示感谢的话之后,他说:“我们这次演戏,的确是赔了些钱。我们这么多年来演戏,是经常赔钱的,但是我们有一个信念,我们在舞台上赔的钱,我们还是要从舞台上捞回来。方先生的好意我们表示感谢,但我们希望方先生要‘君子爱人以德’……”散会后,大家都认为田汉在这个场合,作出这样的回答不卑不亢,是相当得体的。
第三次公演,准备演出父亲改编的《复活》。这出戏的角色多(约四五十人),服装多,场景多,演出费至少需要千元左右。这笔巨款如何筹措?最后还是应云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建议向学生预售门票并给予八折优惠。大家听了都认为是个可行的办法,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个计策的高明。在一个寒假里,居然预售了一千多张票,《复活》的演出费得解决,大大鼓舞了演员们的信心。
《复活》由应云卫导演,主要演员有胡萍、顾梦鹤等,3月下旬,即已来到南京,其他演员魏鹤龄、冷波、赵曼娜、吴茵、陈天国、刘郁民、刘琼、田烈、陆露明、张曙、冼星海、朱铭仙、刘莉影、尚冠武、洪逗、张慧灵等也都在4月初陆续抵南京,这些都是上海的著名演员。
这次演出因为有预售券的票底,第一场便来了个“开门红”,先后共演出12场,场场客满,座无虚席,出现了南京自有话剧演出以来空前未有的盛况。虽然观众还纷纷要求续演,但因上海来的演员各自都有任务,不能久留,不得不宣告结束。这次演出的收入不仅偿清了以前两次公演的债务,而且还赚了全部服装和舞台装置,实现了田汉在茶会上公开对方治宣布的“舞台上赔的钱,从舞台上捞回来”的诺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响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南京新闻记者联合会”找到我父亲,说他们为了宣传抗战,准备举行一次义演,演员全部由新闻记者担任,但因为没有剧本和导演,请“中国舞台协会”帮忙解决。父亲当即答应了,并找到马彦祥和洪深当导演。此时已是7月中旬,南京的气温很高,父亲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冒着酷暑,夜以继日地奋战,经过不到十天的时间,一部三幕剧《卢沟桥》竟然完成了。于是在7月下旬由马彦祥指导排练,记者演员们虽很认真,但和专业演员毕竟不同,到7月底才排出不到两幕。8月上旬,洪深由上海赶来了,便由他接着排下去。当《卢沟桥》在大华电影院上演第一场时,由于国民党政府还对日本帝国主义抱有求和的幻想,指使一群特务跑到剧院,极力阻止演出,全场观众为之大哗。当时刚被释放的沈钧儒等“七君子”也到场观剧。洪深当即跑到前台,与特务们据理力争,在广大观众的有力支持下,父亲的《卢沟桥》终于得以胜利演出,与上海戏剧界集体创作的《保卫卢沟桥》一剧相互呼应,打响了“抗战戏剧”的第一炮。
父亲听说“七君子”来看戏,在剧终幕下、观众掌声雷动之时,赶忙跑到楼上嘉宾席和“七君子”一 一握手,拜晤致意。
“田先生,祝贺你,感谢你写了这样好的剧本。这戏很成功,观众的情绪也很高。我早就爱唱你的《义勇军进行曲》了。”这就是父亲心仪已久的李公朴,他紧握着父亲的手不停地摇动着,表露出极为热情兴奋的心情。《卢沟桥》演出成功,反响如此之好,使父亲从1935年春天以来的寂寞和苦闷中走出来,得到了最大的安慰。(作者为田汉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