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演得太好了,虽然农村生活离我们很远,但看了《农机站长》后,我对农村有了切身的了解,仿佛成了村里人了。”在看完宁夏回族自治区话剧团演出的农村题材话剧《农机站长》后,一位北京观众激动地说。近日,在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农民》、《农机站长》、《桃花满天红》、《棋盘岭》等充满乡土气息、反映农村改革变迁、关注“三农”问题的农村题材话剧吸引了广大观众。
农村题材话剧感动城里人
无论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农民》、宁夏回族自治区话剧团的《农机站长》,还是重庆市话剧团的《桃花满天红》、河北省承德话剧院的《棋盘岭》,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深刻反映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对农民命运的真切关注。刘厚生、方掬芬、王蕴明等专家认为,这些农村题材的话剧作品能够准确捕捉和把握当下农村现实矛盾,思想内涵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受到观众欢迎是情理之中的事。
《农民》通过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命运反映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对土地淳朴而真挚的感情。该剧导演汪遵熹说,我希望观众能以特别的触觉来解读和关注这部有关中国农民的作品,我们也希望用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大气恢宏的舞台呈现,来展示一幅有关权益、人格、生存的生命画卷。一位观众认为,这是一部能够让人深刻了解农民悲喜的感人作品。
《棋盘岭》是近年来少有的描写“三农”题材的话剧作品,它以幽默、含蓄、机智的语言讲述了城市化浪潮对当代农业、农村、农民的冲击,让人在笑声中落泪。在看完《棋盘岭》后,一位观众告诉记者,这个戏一看就是根据真实生活创作出来的,让人感觉不虚假、不空洞和概念化。
话剧《农机站长》是以宁夏优秀共产党员、吴忠农机站站长马英和宁夏多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的,讲述了宁夏南部山区某县农机监理站站长马德忠带病整顿农用车的感人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创作以来,该剧已在宁夏各个乡镇上演400多场。这些戏虽然反映内容、表现手法各异,但塑造的都是具有真诚的生活态度、勤劳朴实的性格本色、健康美好形象的农民角色,让城市观众觉得非常有味道。
艺术家要走向生活深处
这些农村题材的话剧作品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除了艺术家们在剧作中付出的艺术心血,它们的成功更来自于生活的滋养。王蕴明表示,这些作品受欢迎,在于这些话剧艺术团体走出了都市,深入到了乡村田野,真正地做到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河北省承德话剧院院长王晓英、宁夏回族自治区话剧团团长肖强认为,优秀农村题材话剧需要生活的不断滋养,否则它的艺术之根就会枯萎。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仁里认为,艺术家只有沉潜到生活的最深处、最底层去体察人心、人性、人情,才能收获强有力的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生命体验,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
《农机站长》编剧、导演王志洪告诉记者,为了创作《农机站长》,他们经常深入生活,虚心向农民群众求教。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抓住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人物形象,先形成剧本故事,接着给农民讲故事,得到农民认可以后,再生产剧本,剧本得到农民的认可以后,再进入排练,排练完成以后,请农民和农村干部观看,征求他们的意见……西安市话剧院在创作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时,主创人员专门赴陇县南沟里村体验生活。西安话剧院副院长、郭双印的扮演者史丰认为,从现实生活中不断汲取充足的养分,对浇灌和修剪舞台艺术奇葩大有裨益。深入生活进行体验,我们受益匪浅。
专家表示,从这些农村题材话剧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只有走向生活深处,扎根农村,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才能创作出好的精神食粮,才能让观众真正喜欢。
农村题材话剧需要经典作品
专家指出,近年来,话剧艺术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话剧作品。但如果以时代的高度要求,当下还没有涌现出类似于《茶馆》、《蔡文姬》这样的话剧经典作品。话剧工作者要想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有所作为,除创作出一般满足大众需求的作品外,还必须创作出艺术精品和艺术经典,塑造出如李双双、牛百岁那样的艺术典型形象来。而现在的话剧舞台,无论是农村题材话剧作品,还是农村题材艺术形象,是否能够成为经典,都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要创作出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优秀农村题材话剧作品,需要广大话剧工作者以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艺术使命感和高涨的创作热忱投入到创作中。刘厚生、王蕴明等专家表示,这需要话剧艺术工作者进一步建立与农村的精神联系,刻画农民的生存轨迹,描摹农村的风土人情,记录农村的社会变迁,考察农村的乡风民俗,追问农村的历史未来。需要话剧艺术工作者深入发掘和提炼那种体现出生活本质与生命韧性的乡土民间精神——那种流贯在最普通的人群、最本真的现实人生、最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的真性情、真精神。广大话剧工作者应该永葆社会良知,做土地的“代言人”,真正关注农业的发展状态、农村的精神需求和农民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