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话剧如何重现生机
http://www.cflac.org.cn  2007-04-12  作者:刘玉琴 徐 馨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话剧今年迎来百年庆典。中国话剧之火4月起将在北京和全国各地燃烧。

话剧——这个曾经与近代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在淡出人们艺术视野之后,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牵引着人们的思考与展望:作为一大剧种、曾经十分辉煌的话剧,为何今天在许多地方已难见身影?活跃于舞台上的许多剧目为何难以成为时代的艺术记录,直抵人们的内心?如何培养话剧观众,话剧的前景是否乐观?

原创剧何时不再稀缺

综观百年中国话剧的成长轨迹,话剧的繁荣始终与大量优秀的戏剧文学创造如影相随。欧阳予倩、洪深、田汉、曹禺、夏衍、老舍等一大批杰出艺术家,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留下众多不朽篇章,《雷雨》、《日出》、《茶馆》、《屈原》等一系列经典剧作,成为中国话剧的标志性作品。

然而目前的话剧界一直为优秀原创剧目的匮乏而发愁。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特别是原创戏剧文学创作出现了停滞、滑坡,甚至进入空前困境。近年来话剧虽然越来越多样化,剧场演出比较活跃,各种评奖推出了一些获奖剧目,但总体上近20年间真正演得开、留得住、传得下去的一流优秀剧目不多,特别是优秀原创剧目匮乏。

伴随这一现象的出现:重排、搬演、改编剧目的越来越多。很多剧院、导演由于缺少优秀的原创戏剧文本,只能不停地搬演外国名剧,复排名家经典和改编一些当代小说。

辽宁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宝群认为:这固然有艺术院团发展策略上的考虑,但也是“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如北京人艺这几年每年演出不少,但80%以上是“进口剧”和复排老舍、曹禺、郭沫若的名剧,国家话剧院近年来演出的剧目也是以排演外国戏剧文本为主。国家“重量级”话剧院团尚且如此,其他院团可想而知。

上海艺术创作中心研究员毛时安认为,当代话剧中戏剧文学的“缺席”,实际上已经成了影响和制约中国当代话剧发展的巨大“瓶颈”和“软肋”。不光是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戏剧缺少优秀剧本,非现实主义、实验的、娱乐的戏剧也同样缺少优秀的戏剧文本。这表明我们原创能力的下降和退化,表明戏剧界对正在发生的社会生活、各种各样的人生境遇和异常丰富的当代人内心生活的关注力下降。说我们的戏剧“无能”、“不作为”有些严重,但说戏剧“低能”了、“缺少作为”并不过分。

艺术家的勇气与热情何时回归

不仅是没有好本子、好剧目,话剧理论家田本相认为,话剧最需要的是勇气与热情。当前的话剧现状,最令人堪忧的是精神状态:创作精神萎靡,是探索艺术精神的衰微,是社会责任感的减弱,是创作激情的缺失。对于话剧来说,最紧要的是需要一点精神,需要发扬老一辈话剧家的革命精神,以及他们对于话剧艺术的忠诚敬业,敢于面对时代、面对现实的创作精神。

回眸中国艺术史,话剧一直在中国舞台闪耀着精神的光芒。中国话剧的先行者们,是把从事话剧事业和救国救民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来编剧和演剧的。因此,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为大众、为国家、为民族从来都是中国话剧人的宗旨。现在,情势变了,时代变了,中国话剧人更需要发扬这样的精神。在急剧变化的复杂社会转型中,不随波逐流,不纠缠于名缰利锁,具有现代性的清醒,以及对现代的否定现象的批评责任。

话剧是最具有时代性的艺术,话剧直面现实的勇气曾为艺术赢得无比尊严。田本相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话剧人,勇敢地走到时代的前列,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现实和历史的矛盾,敢于提出前人所未曾提出的问题,敢于塑造前人所未曾塑造过的人物。从《于无声处》,到《西安事变》、《陈毅出山》,再到《报春花》、《救救她》,直到《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等剧,不但成为时代的艺术记录,更表现出剧作家的勇气和热情,成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佳作。

重振话剧,话剧人要拿出一点精神。也如剧作家欧阳逸冰所言,话剧人必须以深厚的人文素养、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对时代生活中的人物和命运进行深度思索和开掘,对国家问题、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力求在舞台上做出自己的回答,因为“戏剧起源于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而不是起源于世界本身”。

面向大众才有生机与活力

戏剧教育家、导演徐晓钟认为,今天人们的文化心态发生了变化,文化需求出现了多元化, 保持话剧自己的文化品格和健康的审美,吸引大众走进剧场,是今后一个时期艺术家所不可回避的新问题。

  近年来曾有不少人担心:中国话剧与现实和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传统会不会逐渐丢失,观众越来越稀少的现状能否尽快改观。堪称百年话剧见证人的欧阳山尊,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之一,也是北京人艺建院时惟一健在的元老。这位93岁、从艺78年,导演了上百部戏剧的老演员、老导演,认为要改变话剧目前的现状,最重要的一点是争取观众,坚持戏剧的大众化。

“戏剧应该回到生活中,回到大众中去,不能站在大众头上指手画脚、自命高明。如今有些戏观众看不懂,只是一些人的孤芳自赏,不是大众化而是‘化大众’,这样的戏剧脱离了群众。”欧阳山尊说,“话剧目前虽然不够辉煌,但还算可以,下一步是要打开局面,争取大好。”

已在话剧舞台上跋涉了60个春秋的中国剧协名誉主席李默然,认为话剧要打开局面,赢得观众,必须随时代前进的需求不断创新。吸纳、融合、创新,是中国话剧舞台保持新鲜活力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本比较单一、粗糙的舞台正日趋精致,这都为争取观众提供了可能。

百年话剧,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充满信心地指出,话剧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形象,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创造活动的中国话剧,将以新的姿态迎接下一个百年。中国话剧人始终高扬的艺术理想和精神品格,将使话剧打开新生面,话剧的发展前景令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