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申遗成功:终点还是起点
作者:陶淘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河南安阳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33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有3300年的历史。殷墟作为当时的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这里出土的约15万片甲骨,共有单字4000多个,是中国文字与书法的源头;这里出土了40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发现了铸造青铜器的作坊,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里发现了8000余座墓葬,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规模宏大,等级森严,礼器精美,在世界其他的文化遗址中都甚为罕见;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墓——妇好墓,其随葬品达近2000件之多……在“申遗”成功之后,这些遗产将更为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所熟知。但同时,“申遗”成功后的一系列变化势必为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带来很多新问题。“申遗”虽然成功,但路还很长。

  文化遗产的双轮:保与用

  为回报社会各界对殷墟“申遗”的支持,安阳市政府决定免费开放殷墟博物苑一月。在人数最多的两天,一共接待了游客18万人。免费开放以来,平均每天约有5、6万人慕名而来。世界遗产这块黄金招牌提高了安阳的知名度,更让许多人看到了其中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在分割这块大蛋糕之前,我们是否要重新思考一下“申遗”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原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催生了河南两个世界遗产的常俭传指出:“世界文化遗产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凝聚成的璀璨明珠,表现了一个国家对人类社会所作的贡献,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世界遗产的申报反映了一个国家文物保护的情况,是人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反映。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能够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之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带来了政府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管理能力的提高。作为我国申遗的第一处大遗址,国内没有经验可寻,相对于石窟、地上宫殿、寺庙等建筑,殷墟很多东西都埋在地下,是最难申报成功的遗产。这次申报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典范。”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和游客数量的增加,殷墟会不会出现像国内有些世界遗产因人满为患、楼满为患而不堪重负呢?常俭传指出,因为殷墟多数文物在地下,因此旅游带来的破坏非常小。文物保护,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用。保和用,正如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保了不用,便无法体现文物的价值。关键是怎样合理地利用,要把好度。为了短期利益而进行的恶性开发应该坚决摒弃。遗产的旅游开发应立足保护,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常俭传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为我们讲述了申遗成功6年来龙门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前,龙门被作为一块唐僧肉,被众多单位分食。然而杀鸡取卵的做法并没有给洛阳带来什么经济效益,还砸了旅游的牌子,危及了文物的保护。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违章建筑被一一清除,龙门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气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胜地。景观的恢复与管理的加强,加上世界遗产的光环,这里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垂青,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发掘文化内涵与旅游亮点

  作为一个大型的遗址,殷墟不同于龙门石窟或其他观赏性强的地上建筑,许多文物都深藏地下,有人认为它的可视性相对弱些。这种情况是否会给殷墟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从长远看,殷墟的发展既不能走过度开发的道路,但也需要旅游来实现其教育意义与经济价值。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常俭传给我们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在殷墟申报遗产的过程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首席协调员亨利·克利尔收到了一件甲骨文化衫,他迫不及待地换上,显得非常得意与自豪。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也是古代四大文字体系中惟一一个发展沿用至今的文字。而殷墟正是甲骨文的产生地、保存地与发现地。这里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档案馆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挖掘这些文化内涵,使殷墟不同于当下许多旅游景点宾馆饭店大同小异、纪念品粗制滥造缺乏个性,给游客一次愉快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旅游,值得我们思索。

  殷墟虽然多为地下遗址,但经过努力,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观赏性。据殷墟博物苑的杜主任介绍,为了向公众展示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确保地下文物遗存安全的前提下,工作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对殷墟文物遗存进行了保护性展示。比如他们将考古发掘时挖出的覆盖土全部回埋,将发现的建筑基址安全地重新封存于地下,然后在原址地表复制相对应的夯土台基。如果原建筑有柱础石,即相应复制柱础石和木柱。目前,宫殿宗庙遗址范围内已发掘过的建筑基址多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展示。对于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的部分建筑基址、祭祀坑,工作人员多是用1—1.5米的保护土层将原建筑基址封埋地下,然后在原址地表严格按照发掘情形进行复制,这样便能够直接地向公众直观地展现商代宫殿可能的面貌。对于可移动的文物,如殷墟遗址出土的刻字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则采用了博物馆集中保护展示的方法。车马坑博物馆位于王陵遗址东侧,集中展出了殷墟遗址出土的车马殉葬实物。为了帮助游人和中小学生识读甲骨文,殷墟博物苑还请著名甲骨学者精选30片甲骨,按原片放大契刻在石碑上,形状“如甲似骨”,排列错落有致,正面为甲骨文,背面有与其相对应的释文,展示了多方面的商史知识。

  问题依然存在

  在问到常俭传申遗成功后最系心的事是什么时,他说:“殷墟的保护任务太重了。作为一个大型遗址,目前受到保护的只是一小部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范围为414公顷,缓冲区的总面积为720公顷。现在对于保护范围和缓冲区外的地区仅进行小规模的钻探。今后,如果钻探和试掘出新的重要遗存,还将继续扩大殷墟的保护范围和缓冲区。这就难免会涉及到当地群众的利益。如果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遗址很可能会被逐渐蚕食。遗址的保护不能仅限于现有的规模,长远来讲,当地的居民必须搬迁。但他们又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如何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因搬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对殷墟的研究,我则比较放心,因为这里有中国最好的考古研究所。”

  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为给殷墟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安阳市对殷墟遗址周边的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搬迁近700户居民和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商业门店等,在这个过程中,大型企业安钢的发展规模也受到了限制。搬迁与改造对当地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但它首先是当地人民的遗产。如何借助殷墟申遗成功,在提高各方面的文保意识的同时,实实在在惠及当地百姓,是我们政府所面临的一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