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出版期待从“量度”到“质变”
栏目:书业观察
作者:王苗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出版的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过去十年被称为少儿出版的“黄金十年” ,在出版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少儿出版模块逆势上涨,可谓一枝独秀,不仅增速喜人,在整个出版细分模块中的占比更是一举超越长时间一直位居榜首的“社科类图书” ,成为新的龙头。

  多方发力,中国儿童文学迈上一个新高峰

  2016年,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中国作家首次登上世界儿童文学作家最高领奖台,这不仅有力地提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海外影响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借助这一契机,中国少儿出版转型的脚步也进一步加快。上到中宣部、中国作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政策和引导,下到少儿出版社、儿童文学作家和社会力量的自发行为,培育精品儿童文学的土壤已经蓄势待发,似乎到了播下去的一粒粒种子破土萌发、开花结果的关键节点,中国儿童文学也必将迎来它的精品时代。

  近年,中宣部、中国作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花大力气培植和扶持儿童文学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对原创儿童文学的选题数量在出版社的占比进行硬性要求,鼓励出版社多多开发原创图书;专门设立了鼓励原创的“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基金,且重点奖励新人新作,加大培养新人的力度;在出版基金、出版资助等方面向原创儿童文学进行倾斜;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书目”等项目,把更多的优秀童书送到孩子们手中;各大官方推荐书单也专门列出“少儿类” ,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了解当下优秀的少儿图书。

  在过去,什么样的图书能到达孩子的手中,往往是由渠道决定的,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形势下,经常会导致孩子们拿到的书不是品质最好的图书,而是那些低成本、低折扣、低定价的图书。而现在,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家长素质越来越高,选书能力也越来越强,劣质图书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学校、阅读公益组织等团体开始培养专业的“阅读推广人” ,专门负责给孩子选择好书、推荐好书、带领孩子阅读好书,并切实把好书送到孩子手中。过去出版社受传统发行渠道的制约,很多选题是被市场倒逼的,而现在随着信息和社群的多元化,图书的发行和销售也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产生了“大V店” “妈妈群”“百班千人阅读群”等新兴渠道和销售模式。他们专业能力非常强,对图书的购买能力也非常强,出版社也乐于跟他们合作。可以这样说,随着图书的发行渠道越来越多,宣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真正的好书被埋没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了。

  为了出版更多优秀图书,很多出版社都拿出重金,设立奖项,给广大儿童文学作家和爱好者提供了巨大的平台。比如由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 ,就产生了《将军胡同》这样的优秀作品。《将军胡同》至今已经获得了“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深圳十大童书”等重要奖项,作者史雷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写作者一跃成为当今文坛最具潜力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另外,大连出版社举办的“大白鲸幻想儿童文学奖” ,也产生了《大熊的女儿》等优秀作品。2017年上半年,苏少社举办了“曹文轩文学奖” ,接力社举办“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和“金波幼儿文学奖” ,虽然这两个奖项还未产生评奖结果,但相信搭建了这些平台后,更多的优秀作家作品会借势脱颖而出,为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随着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加入了儿童文学的创作队伍,他们有的是一线中小学教师,对孩子成长和生活中的状态非常了解;有的是专业儿童文学编辑,既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又对儿童文学的整体情况比较了解;有的是从少年时期就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新生代” ,他们出于长期以来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从“读者”转型成为“作者” ;有的是功成名就的专业作家,他们出于社会责任感,开始转型“试水”儿童文学的创作,且下笔不俗,出手不凡,比如张炜的《寻找鱼王》 、徐则臣的《青云谷童话》 、杨志军的《海底隧道》等,都是近年来优秀成人作家创作儿童文学的优秀典范。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投身儿童文学的写作,也必将带动儿童文学的写作水平迈上一个新的高峰。

  “白金时代”少儿出版呼唤更多原创精品

  少儿出版从业者为大好局面欢欣鼓舞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黄金十年”给少儿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潜藏和掩盖了很多问题,比如高速发展带来的图书质量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无序竞争导致的行业乱象,以及“拿来主义”的过度兴盛,本土原创乏力,作家断代严重、新生代作家难扛大旗等等。经过“黄金十年”积累到一定的规模后,少儿出版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当口。发现和出版更多的原创精品图书,或许是十年的“黄金时代”结束后,少儿出版在“白金时代”面临的首要命题。

  以在少儿出版中占比最高、受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儿童文学为例,在“黄金十年”中虽然整体市场红红火火,图书品种越来越多,营销宣传活动花样百出,出版社和作家都赚得盆满钵满,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隐患:

  (一)在高速发展的裹挟下,儿童文学界存在着一种浮躁喧嚣的氛围。因为整体市场很好,作家只管写,有的作家一年甚至能写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书;出版社尽管出,赶着出,急着出,根本没有时间精雕细琢;市场上尽管卖,一本书火了,后面就跟上多个“拥趸” ,甚至相同的内容、相同的图书,市场上同时存在多个版本,照样不愁销路。但同质化竞争的背后是野蛮、强横的“刺刀见红”“短兵相接”的“价格战”和“折扣战” ,这种“肉搏”的方式,血腥而残酷。在这种环境下,作家不愿意沉下心来写精品,出版社不愿意打磨和等待精品,市场也不保护精品,损害的是整个原创儿童文学的健康生态。

  (二)因为“折扣战”“码洋战”等不健康竞争手段的牵制,儿童文学图书大都表现为以规模和码洋取胜的“套书”“系书” 。“套书”“系书”虽然满足了市场需求,但一位作家动辄围绕同一主题写作多本图书,对其创造力是巨大的损害,难免会造成其自我重复,“换汤不换药” ,内容雷同化,缺乏创新和突破。市场看重的是“套书”和“系书”的所谓“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一定时间内,对它们的依赖性很大,但是一旦替代品出现,市场又会很快将它们抛弃掉。图书是“内容为王”的产业,决定书的寿命的始终是内容质量如何,而不是所谓“品牌” 。靠贩卖“品牌”的“套书”“系书”不仅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往往是短暂流行,难以沉淀下来,成为经典图书。

  (三)因为市场的钳制,儿童文学最受欢迎的是小说和童话,诗歌、散文、哲学、思想等门类占据的市场份额非常小,长远看来,是不利于儿童文学整体健康发展的。以儿童小说为例,写作题材也被简单粗暴地限定为“校园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幻想小说”等几个类型,超出这几类题材的小说因为缺乏“流行”元素,不仅难以得到重视,甚至出版后可能连在书店上架展示的机会都没有。而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作家的创作,作家们出于“安全便捷”考虑,在写作时会不由自主地往这几个题材类型进行“靠拢” ,导致大量图书内容贫瘠、主体单一、千篇一律、缺乏创造力。

  (四)儿童文学创作相对而言门槛较低、比较容易进入,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文学创作者水平良莠不齐、有高有低。另外,因为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写作的文学,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种种“先锋”“实验”的文学手法似乎难以开展,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儿童文学创作手法的单一与匮乏,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长篇故事驾驭能力较差,长篇小说往往呈现为散文化、片段化、中篇化;对“儿童本位”的理解仍有欠缺,“儿童性”往往表现为对低龄化、幼稚化、童语化的过度追求,往往成为“流水账” ,缺乏更有深意的内涵和可多角度理解的“复杂性” ;写作思路上仍比较固化,写农村题材必然是留守儿童,写城市题材往往流于假大空的表面,写幻想小说大都是没有逻辑的情节堆砌,写历史小说缺乏扎实厚重的史料支撑等等。

  儿童文学是一个“舶来品” ,从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而萌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征程。它花了很长时间才从思想教化、道德培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体;又用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抓住了机遇,实现了“黄金十年”的奇迹。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儿童文学可以说处在最好的时刻,但同时又来到一个质变和提升的关键节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中国儿童文学呼唤一部又一部原创精品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