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给文艺评论布上亮丽的底色
——第一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在西安举办
栏目: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8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和西北大学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在陕西西安举办。以“长安”为名的论坛并不少见,但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长安(今西安)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这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存在让中国文艺“长安论坛”也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p>
<p>  “首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文化自信:中华美学与当代表达’这一主题展开研讨,非常切合实际。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坚定信心。中华美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长安论坛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定会为我国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的真知灼见。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夏潮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p>
<p>  其后,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桂,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等致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李德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等发表主旨演讲。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主持。</p>
<p>  仲呈祥认为,中国文艺长安论坛至少融汇形成四个方面的力量:一是高等教育战线的文艺评论力量,二是文联系统相关研究室的文艺评论力量,三是科研机构的文艺评论力量,四是重要的学术刊物、党报党刊的文艺评论力量。“因此,我们聚集一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代表着国家水平的长安论坛。我们沾了长安的光,要不负长安的托付。我对此充满信心。但愿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快快成长,成为中国文艺评论界的一个响亮的品牌、一个重要的平台,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自己独特且不可取代的重要贡献。 ”</p>
<p><strong>  文化自信让中国文艺充满底气 </strong></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p>
<p>  对于来自哲学、历史、美学、艺术学、文艺理论以及文学、戏剧、影视、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多个学科的百余名专家学者而言,“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切实感受到有如呼吸一般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刻苦所学都在同一片天空精彩绽放。</p>
<p>  仲呈祥谈到“文化自信与中华美学精神” ,他认为我们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重新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具体到习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美学精神” ,仲呈祥认为我们对中华美学精神、对人类美学思维的独特贡献一定要充满自信。要坚守不移,与时俱进,为中华美学精神赋予时代感、现代感。但是,这种赋予是从中华美学精神思维的正向方向去深化发展丰富它,而不是逆着中华美学精神的反方向去颠覆它、戏耍它,甚至东施效颦地遵循西方的某些观念。</p>
<p>  李德顺从价值论的角度分析了“文化自信” ,他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为人民说话,认为不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还是文化自信,都不是自我标榜、盲目自大,而是踏踏实实地思考、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充分的自觉和自信。他熟练运用“应然”与“实然”这对概念,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条分缕析出来。历史在他的表述里大踏步跨越,从古希腊到休谟,从老子、孔子到毛泽东时代,看似浅显的道理有了深厚的根源,看似模糊的事情也有了明确的说明。他的主旨演讲涉及文化、历史、哲学、政治、艺术等诸多领域,能让人明晰的不仅是知识的金字塔,还有人生的点点滴滴。</p>
<p>  作为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王一川思考的是“怎样的艺术才可以承担通向文化自信的审美中介这一任务” ,他的发言标题很有特点,为“照镜子、传基因、接圆环” 。他认为有三种艺术形态值得关注:一是外来型艺术,二是古典型艺术,三是现代型艺术。外来型艺术是文化自信的他者镜像或外因,古典型艺术是文化自信的基因代码或远内因,现代型艺术是文化自信的主源地。文化自信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态的结果,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生长或生产过程,是一种正在耕耘、保障生长和发育、期待收获果实的动态过程。要建设当代中国公民的文化自信,就必须认真改善对现代型艺术的认知,否则文化自信可能难以落到实处。</p>
<p>  罗怀臻结合中国戏曲当前发展的实际,对“文化自信”有着另一番理解。他认为,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该强调文化自省。自信是底气、是根基,自省是扬弃、是创新。以戏曲为例,当社会形态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转变之际,提炼于过去时期生活生产方式与情感交流方式的传统戏曲,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逾越瓶颈不是简单地批评时代,抵制创新,一味强调“移步不换形” ,而是在承认传统戏曲程式系统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存在局限的同时,想方设法完成创作思维的转变,通过实践实现中华戏曲艺术发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p>
<p>  侯光明期待中国电影能迎来“钻石时代” ,成为一张弘扬中华文化的“名片” 。他认为,中国电影也面临着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的多重压力。因此,从一个前瞻性的角度,思考“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及其实现路径,也许能成为解决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在他看来,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是中国电影当前的内生需求,也是宣传“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中国电影学派”要将中华美学精神融入艺术理念中,外化为具有中华美学特色的影像表达;要根植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描摹当下现实画卷;要紧盯世界电影科技发展趋势,最终促进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的转型升级;要提升对外合作的能力,才能用世界听得懂的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p>
<p><strong>  构建中国文艺评论学科体系 </strong></p>
<p>  8月20日下午,“文化自信与世界眼光”“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中华美学与当代呈现”“网络文艺与时代审美”等四个主题论坛在陕西宾馆同时进行,密集的发言,让每个分论坛都成为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 。信息、知识、观点在这里交汇,聚集成颇有含金量的“文艺评论大数据” 。庞井君明确提出应建立“文艺评论学” ,把文艺评论真正落实到学术体制和学科建设中,推动构建文艺评论新格局。长安论坛是中国文艺评论家的一个平台和家园,希望长安能成为中国文艺评论的一个新的发源地,中国文艺评论学科体系的建设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p>
<p>  在“文艺评论大数据”中细细探寻,会发现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事件,如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金晓明介绍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进展,中国方面与全世界累计有100多家博物馆以及十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文化自信是项目的一个重要支撑” ;会了解到一个又一个不寻常事件背后的深层缘由,如中国的各家出版社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获的曹文轩作品翻译基金共计430多万,最好的翻译有力助推了曹文轩在国际文坛的成功;会知晓各种新兴的研究,如陕甘宁文艺文献整理与研究、吴宓全集与吴宓研究文库、当代丝路文学及其研究等。</p>
<p>  论坛发言或者根植传统,讨论文艺界的重大理论话题,如现实主义和中华美学精神,或者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包罗万象,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中,结合新理念、新技术去重新理解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如“文化自信与世界眼光”“网络文艺与时代审美” 。谈到现实主义这个当代文学中有意识回避的话题,学者们从文学、影视、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去找寻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试图找到现实主义在当下发展的更为合理的路径。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新闻热点人物,再次在学术中回归为热点话题。显微镜视野中的多样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让中国的现实主义艺术面貌更加立体多面,更加具有可参照性。相对于“现实主义”这种偏重于实操性的话题,“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入研讨偏重于理论的激荡。在这个论坛中,老生常谈的内容如何出新,是一个难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梁君健关于“电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言是另一种风格。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电影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机械结合,也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呈现方式,一种是有机结合,也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电影表达的符号和表征来使用。如果说其他三个论坛更像是“学院派” ,网络文艺相关的分论坛就好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江湖达人,专家学者各出奇招,谈论的话题涉猎甚广,如自媒体的诗歌界、媒体融合和网络审美新业态、大数据时代文艺何为、新媒体创业叙事等。在网络文艺的研究范围里,似乎一切都可以拿来研究,各种推陈出新的研究确实又都能刷新你的认识,刺激到你的脑细胞。</p>
<p>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论坛中,民族文艺也是耀眼的话题。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名誉主席巴特尔强调,弘扬草原文化,要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不能重文化形式、轻文化内涵。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纳张元谈及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瓶颈与对策。他认为,随着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瞬间性、平面性、碎片性侵入到少数民族文化之中,或简化、或同质化、或解构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使得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的各种形式当中被渐渐稀释或替代,少数民族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他建议,紧跟新媒体的发展潮流,运用新的技术、方法、手段促进文化资源发展,采取大众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民族文化最大范围地传播,而且必须回归文化本身,传播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尽可能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使文艺作品有底气、接地气、显灵气、扬正气,让少数民族文艺作品真正入耳入脑和入心。</p>
<p>  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第一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圆满结束。每一个发言者都感觉意犹未尽,期待有更多尽兴发表言论的机会。短暂的论坛交流虽然留有遗憾,但仍然给与会者留下诸多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大家都好像觅得知音,情满而归,归程中在微信群接续表达了不尽的谢意。</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