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文艺评论,我们是一个温暖的集体
——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侧记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width="400" height="243"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160629335294530763.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9/201606/W020160629335294530763.jpg" OLDSRC="W020160629335294530763.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开班式现场</font></p>
<p> 暮色里,刘立彬一个人漫步在苏州太湖之滨,用手机镜头记录下昏黄的路灯照耀下的树、孤立在荒野中的一截水泥墩,太湖的波澜、电线,哪怕是一缕青烟,都让他产生一股冲动,将一系列照片发布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宽斋”上,就在从北京抵达苏州的当晚与“骨二苏”(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江苏苏州举办,简称“骨二苏” )的同学们分享。</p>
<p> 5月6日,“骨二苏”微信群里,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苏州市文联共同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的学员们陆续报到。在远离苏州市中心的海关总署苏州外事培训基地9号楼的大厅里,始终有人在等待着,直到学员们安全到位。</p>
<p> 在长达半个月的学习期内,安全和纪律是研讨班的主承办方最为强调的问题。本届研讨班的班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联络处处长程阳阳在见面会上提醒各位学员:“这里地方比较偏僻,大家出门要十分注意,有两条马路车比较快,乡村小路晚上比较黑。请大家不要私自外出。 ”但这样安静的培训基地,却非常适合学员们的集中学习,卸下现实中的种种压力,自在地思考、听课、交流、散步。用学员丁玉龙的一句诗讲,“只关心人类和远方” 。</p>
<p> 这一届专题研讨班的主题是“当代文化思潮与艺术表达” 。仲呈祥、曹卫东、朱栋霖、刘曦林、陈振濂、王一川、秦海鹰、王次炤、朱青生等来自文艺理论、文化史、书法、美术、音乐等各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学者与学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所长。他们作为授课老师而来,却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谦逊,对从全国文艺研究与批评领域严格选拔出来的30名学员表达敬意。</p>
<p> 学员中,90%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是从全国各社科研究机构、宣传思想文化单位、文艺报刊社及高等院校中从事文艺研究和文艺评论的100余位推荐候选者中脱颖而出的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力量。他们大胆热情地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每一次交流都似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 ,学术思考中的种种困惑也渐渐清晰。</p>
<p> “文艺不争鸣无以前进。 ”仲呈祥老师鼓励学员,什么意见都可以讲,也可以争鸣。他一方面畅谈了自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体会和思考,一方面结合鲜活的案例分析了当下文艺创作中出现的需要警惕和深思的问题。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不能够放弃以审美的方式、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 ”他直言:“我们的电影评价标准,难道只剩下一个票房标准?信封红包的厚度难道等于评论高度? ”仲呈祥痛惜,在商业标准的量裁下,文艺评论丧失了评格,评论家丧失了人格。他举出若干文艺创作和批评中偏离甚至背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案例,诸如把“三国演义”戏说成“二国演义” ,让鲁迅在话剧中用英文向周作人道歉等。</p>
<p align="center"><img width="400" height="236"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160629335294537571.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9/201606/W020160629335294537571.jpg" OLDSRC="W020160629335294537571.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结业式上学员们获颁结业证书</font></p>
<p> 文艺创作如此,文艺评论何为?曹卫东老师认为,文艺批评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趣、趣味的层面,应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正确认识自然、掌握自然。“中国人现在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不会爱、不敢爱。 ”他的课讲哲学思想、社会思想,最后的落脚点是“爱” ,因为在他看来,“爱是主体间承认的形式,使人拥有自信” 。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个体,爱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华民族真正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有自信心,首先要把自身打造成一个以爱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 ”</p>
<p> 和其他授课老师相比,刘曦林老师的讲课更像是“故事大会” ,他对齐白石、黄宾虹、华君武等艺术大师的故事娓娓道来,诙谐地表达自己对于艺术大师成功秘诀的理解:曾经,他陪同华君武先生去中国美术馆捐画,他对华老说,我想解剖几个人的脑袋。华老问,解剖谁?他说,解剖齐白石,齐白石的大脑思想与众不同,画的画怎么这么有味道?华老问,还有呢?他说,还想解剖您。刘曦林认为,华君武画漫画,那种举一反三的能力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他建议,评论家首先要对评论对象有所认识,才能解决艺术评价问题,不能靠表面文章。“敢于胡说八道,像暴发户一样做爆发评论家,这是最致命的害处。 ”</p>
<p> 如此犀利的语言,在“骨二苏”研讨班上频频出现。大家都把自己最关切的问题摆出来,一起讨论,探索答案。陈振濂老师从书法创作、书法批评谈到书法教育,表达了对汉字书写现状的忧心:拼音“癌变”了,拼音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初始的扫盲功能,拼音的普及、电脑的普及,已经让大众忘记、生疏了汉字书写。“几代人过去以后,汉字遗产的基因在我们后人那里荡然无存。 ”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事情。他提倡,弱化拼音,鼓励汉字书写,以传承华夏文明,保存文明特有的基因。王一川老师也意识到,在今天的条件下,我们已经不再有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那就中国艺术精神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前人的脚步?在世界多元文化对话中,中国艺术精神究竟能够作出怎样的独特贡献?朱青生老师从解析“艺术”一词入手,在这个外来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嫁接的裂缝中寻找中国独特的艺术精神,找寻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他认为,艺术今天真正的价值是解脱人类可能的枷锁,这个枷锁哪怕是玉做的、金子做的,艺术批评家都应该提醒所有人警惕它对人类精神的抑制。这是人类自由的需要、社会平等的需要,也是未来人类走向独立、走向更高文明的必须。</p>
<p> 在老师们的启发下,学员们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两次主题研讨。在培养文艺评论领军人物的路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有社会平台的激励;其二在评论中要有公众之心的表达;其三要有世界眼光、中国立场并融入学术个性的表达;其四要有前沿意识,敢于发声;其五要有提携年轻评论人才的自觉性和队伍意识。在对备受关注的电影《百鸟朝凤》的研讨中,大家认为,电影《百鸟朝凤》的院线放映,就是一次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错位与博弈的最好例证,社会各方的关注也营造了一种健康的作品批评氛围。</p>
<p> 感谢相遇,在十五天的学习之后,学员们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学员戴清表示,在“骨二苏”的集体当中,学员们虽然来自天南地北,虽然有观点的分歧和论争,却都有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感觉到同道颇多,我们每个人并不孤独。面对当下的问题,我们不必怨天尤人、妄自菲薄,我们有一个温暖的集体。从这里出发,我们凝聚了更多的力量,相互关注,共同发声,共同做事,团结更多的同道,不断扩大我们的声音和影响力。 ”学员聂伟将这次学习比作学术旅途中的一次短暂且及时的休息、保养、加油和修炼。他感慨,“骨二苏”的学习经历开启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化合作用,这种化合作用不是激进的,而是累积型的,不猛烈,却足够稳健、有耐心、有定力,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文艺评论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地贴标签、下定义,或者是为了占山头而炒作文化热点,而是踏踏实实立足于文艺史、文艺评论、文艺批评三位一体格局的基本概念辨析、创作经验总结、理论观点提炼以及受众的美学接受。在此意义上,文艺评论工作其实也是一种在场的媒介实践,它专注于打通理论和创作、作者和大众、文化和市场之间最后短短的一公尺。</p>
<p> “ ‘骨二苏’这个集体正年轻,我们已经全体出发,并且走在路上,请看好我们,并请持续保持关注! ” ——学员聂伟的一番豪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学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将带着此次学习的成果,以满腔的热诚,为时代发声,为文艺谏言,为成为文艺评论领军人物释放才华和创造力,为我国的文艺评论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