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迈尔作品
薇薇安·迈尔是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摄影师。她终生以保姆为业,直至2009年逝世之后,作品才因偶然的机遇而被发现,由此她的名字也随之从美国传遍世界各地。这可能是摄影史上最特别的一个个案。她的故事之所以广为人知,源于其双重身份之间的巨大反差:身世成谜的保姆与隐士般的艺术家。身为保姆的薇薇安·迈尔,数十年间行走于都市的大街小巷,拍下了数不清的瞬间,既留下了世间百态,更透露了她那谜样的人生踪迹。因此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作品于10月24日在中华世纪坛举行的北京国际摄影周上的精彩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热切关注。日前,笔者对北京国际摄影周“薇薇安·迈尔的瞬间”展览策展人曾毅进行了专访。
○阳丽君(以下简称“阳” ) :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要策划这么一个展览?
●曾毅(以下简称“曾” ) :其实策划这个展览既是一种现实的巧合,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薇薇安·迈尔是历史和当下最具神秘色彩的摄影师,她始终以保姆为职业,直到6年前她去世后,她的作品才因偶然的机遇而被发现,并迅速从美国传遍世界各地。她身为保姆,却是一个特立独行、才华横溢,又刻意隐藏的天才摄影师。她有自己独立的性格、独有的思想、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表达方式。她生前40年如一日奔走在芝加哥、纽约的街头巷尾,悄悄地捕捉美国普通人的生活瞬间。她生前无人问津,逝后却震惊世界。一部获得美国第87届奥斯卡纪录片最佳提名奖的《发现薇薇安·迈尔》 ,再次把她推向了风口浪尖,不但美国各大影院频频放映而一票难求,而且世界各国的网络传播,更是“火”上浇“油” ,顿时间这位保姆摄影师成了当下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今年1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墨子国际影像研究院将其作为今年国际影像研究课题正式立项,准备组织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薇薇安现象”及其影像做一个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想通过对薇薇安·迈尔这一个案的多方位、多视角的阐释和探讨,来进一步丰富人们的影像认知、文化认知和心灵认知。今年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再次邀请我担任策划总监并要我策展几个国外摄影师的展览。我反复考虑:国内各地的摄影节都曾做过不少大师的展览,如果今年举办薇薇安的展览及研讨活动应是恰逢其时;尤其是在当下国内“图像泛滥”的“全民摄影”时代,把薇薇安的原作展览引进来,让中国更多的摄影师和爱好者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薇薇安,应该是最好的一个时间节点,是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
大家都知道薇薇安一生中拍了大约十几万张底片,而且生前她很少洗过照片,甚至有上千只胶卷竟未冲洗。她死后,这些胶卷和底片戏剧性地被一个叫约翰·马卢夫(John Maloof)的地产经纪人在拍卖会上用几百美元买了下来。起初马卢夫是为了寻找一些有关芝加哥的城市图片资料而买下的,当时这些底片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因为马卢夫本身并不是摄影家,他对买到的这些胶卷、底片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他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后来他找了很多朋友看,又把它放到网上,顷刻间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时他才认识到这些影像作品的价值。
今年1月,当我确定做这个项目后,便开始通过美国很多朋友四处去寻找,当然不是寻找薇薇安,而是寻找马卢夫。我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马卢夫的电话和邮箱,一直试图与他取得联系,但是都没有得到他任何回复。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美国朋友及一些机构的热心帮助下,一个有50幅不同时期经典作品的原作展览终于组织成功了。
○阳:听说前一阵子薇薇安的底片持有人和著作权人发生了法律纠纷,对本次展览有什么影响吗?
●曾:在寻找马卢夫期间,我发现他不愿露面是有原因的,因为尽管是他花钱买了这批底片,但是根据美国法律,对薇薇安的这批作品的版权的归属问题仍存在分歧和争执。因为薇薇安尽管生前没有亲人和子女,但是薇薇安生前一个“老死不相往来”的远亲,却对这批东西提出了诉求,故而为此引发了一场官司。所以马卢夫就特别谨慎小心,从不出头露面,而是由他的代理画廊来办理相关事务。由此可见,为了寻找薇薇安各个时期的作品,甚至比寻找薇薇安都难。
但这种纠纷对展览没有影响,不但没有影响,而且还会增加展览的关注度,会增加更多的话题。比如对摄影作品的著作权、所有权和使用权等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案例,放在国际背景下去探讨和研究。这些底片是从拍卖会上拍来的,马卢夫是花了钱的,但这个过程本身是合法的,他应当是合法所有人。如果没有他,薇薇安很可能永远的被历史尘封起来而永无天日。他应当算是一个伯乐,单就这一点我们应该感谢马卢夫,是他挽救了一个天才摄影师。况且这个纠纷到现在就连美国人都还没弄清楚怎么处理,要等结果恐怕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而且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也很难判断。版权纠纷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这并不是坏事,反而会更好地提高大家的版权意识,对展览又增加了一个关注热点。
○阳:这次展览都是用薇薇安原底片制作的原图?
●曾:是的,都是薇薇安底片拥有和收藏者马卢夫用原底片放大制作的,照片背面都有马卢夫的收藏签章和档案编号,因为薇薇安是不可能签名的,版权合法持有人签名也同样是法律认可的。
○阳:马卢夫对这次展览支持吗?
●曾:我想他还是支持的,因为见不到他本人,也难以知道他的真实态度。起码我们在中国给薇薇安做展览对他来说应当是件好事,他也想让更多的中国摄影师了解薇薇安。
○阳:作为知名摄影家和知名策展人,您个人怎么看待薇薇安和她的作品?
●曾:首先我认为薇薇安·迈尔是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摄影师,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街头摄影师之一。薇薇安的双面人生和她双重身份之间的巨大反差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谜团和说不尽的话题。她令人不解的保姆身世与隐士般的摄影师身份,使她成为了一个发生在当代具有非凡精神的传奇人物。汉娜·阿伦特在本雅明英译本文集的导语中写道:“身后声名似乎就是那些无法归类的人的命定之物,他们的作品既不适合现存秩序,也不预示着某一适合于未来划分标准的新类型” 。和本雅明一样,薇薇安·迈尔就是这样:生前不但没有享受到与其作品价值同等的荣耀与权利,反倒饱受命运的摧残和生活的苦难。她的晚年生活十分凄惨,有时竟在垃圾桶中寻找食物。她无家庭、无子女,最后孤身一人在养老院病逝,甚至她的葬礼都是由她曾看过的几个孩子自发为她操办的。就是这么一位身份卑微、穷困潦倒的家庭保姆,却倾40年之心血,默默无闻地在街头拍下了十几万张反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都会的社会风貌和众生世相的底片。难怪有人把她喻为“摄影界的梵高” ,不能不说这是摄影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就像罗伯特·弗兰克说过的:“希望人们看我照片的时候,感觉就像读了一行诗,想读第二遍。 ”我们在读薇薇安的这些作品时就恰似在读描写美国大都会上世纪中叶风貌的诗一样,有许多经典瞬间,读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是画面中薇薇安手持相机拍照时一个个生动的身影与感人的瞬间,使人们过目不忘,记忆犹新。
○阳:面对双面人生的薇薇安,您想如何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她?
●曾:重要的是寻找她的人生轨迹和她更多的经历与故事。到底她的生命意义在哪里?她40年如一日坚守拍照,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她?我想这些问题的意义比对她图片的评价更重要。因为薇薇安太独特、太神奇了,一百多年的摄影史上绝对找不出第二个人来。所以明年我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去芝加哥专门寻访跟薇薇安有过接触的人,比如她服务过的家庭和她看过的小孩,经常卖给她胶卷的照材店店员、出售过薇薇安作品的画廊老板等等,现在肯定都是老人了,从邻居手里能否寻找一些她拍的照片,我想一定会有更生动的东西发掘出来。虽然她的作品大部分在马卢夫手上,但我相信另外还会有人——比如罗恩·斯兰特瑞(Ron slattery)也收集过她的一些作品。我想作为专项研究,不单是研究她的影像,而且要研究她的那种双重人生的社会背景,她的生命意义,她的精神依托和她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