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盖头(剪纸) 郑飞雁
陕北三边剪纸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它深深地根植于广袤的黄土高原,蕴涵着黄土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真实地展现了三边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母亲黄河的熏陶哺育下,在世代相传中发展升华,成为俊秀璀璨的民间文化艺术,被人珍爱。
三边乃定边、安边、靖边之总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的南部边缘,古长城横贯三边东西,自古就有“土广边长,三秦要塞”之说。三边自然资源丰富,古有旧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今有新三宝:石油、土豆、天然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使这里积淀了内容丰厚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和黄土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织的风味独特的三边文化。三边剪纸就是在这片土壤中绽放的一支灿烂夺目的艺术奇葩,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有剪纸作品,大多数妇女都会自行设计创作,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种遐想、一阵剪花飞舞,闺阁少妇、农家老妪炕头围坐,即兴生花,手起剪落。
三边剪纸不少造型与古生物形态十分相近,在远古岩画中已有出现,如虎、牛、蛇、鹰等。三边剪纸作品也与先秦彩陶中的拉手娃娃、人面鱼等有相似之处,安边已故作者刘秀英的剪纸《五道娃娃》 ,与青海出土彩陶“舞蹈娃娃”相类似。定边已故作者郭棉桂的剪纸《娃娃鱼》与先秦彩陶“人面鱼”相似,黄帝族的图腾蛇与蛙也在三边的剪纸作品中屡见不鲜。
剪纸作为唐宋时代招魂巫术已经普遍流传于民间,杜甫就曾在《封衙行》中写道:“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至今仍有一些三边的巫师沿用此种巫术。到了明代剪纸艺术更加兴盛。坊间有传说,三边为边关重要军事要塞,驻军多为南方人,他们带家眷来到三边,同时带来了剪纸艺术,南北方剪纸艺术互相交融形成了今天独特的三边剪纸,它不同于南方剪纸的写实,也不同于延绥剪纸的粗犷,到了清代民间剪纸艺术达到顶峰,家家户户的妇女,甚至老少爷们都会剪纸。三边剪纸纤细秀美,玲珑剔透又粗犷大方,浑厚朴实,拙中是功,土中见美感,夸张变形,情趣横生。手法独特,圆如秋月,尖若麦芒,方似青砖,线像游丝,既具备单纯、稚拙、粗犷、随意的原始魅力,又蕴涵着工巧、细腻、疏朗、洒脱的泥土芳香,形成自己纤细精巧、锋长空灵、单纯简朴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艺术趣味。
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淀,如今的三边剪纸题材广泛,剪功独到,飞禽走兽应有尽有,阴阳抖剪娴熟精炼。三边儿女凭借着淳朴的感情和直觉的印象,把自己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和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一把小小的剪刀升华,提炼在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之中。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贴上期盼《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的喜花,迎接新年的到来,主要有窗花,也有炕围墙花、顶棚花、门花、灯花、吊子花等,剪纸艺人有年过花甲的老年人,有六七岁的小孩及十七八岁的少女和年轻美貌的小媳妇,她们户户相连,姊妹相教,母女相传,只用一把小小的剪刀,一双灵巧的手,几张小纸片,剪出玲珑剔透的精美作品,让人爱不释手。有喜庆丰收的《连年有余》 ,除邪避灾的《抓髻娃娃》 ,并配有朴实有趣的文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抓髻娃娃一扑扠” ,还有《石榴缠枝》 《连生贵子》 《麒麟送子》象征多子多福, 《鱼闹莲》《鹰踏兔》 《鸳鸯戏水》 《金鸡戏牡丹》 《蝶恋花》都象征婚姻美满,夫妻和睦相处。 《牡丹并蒂》象征富贵, 《喜鹊登梅》象征喜事临门。 “若要富蛇盘兔”这都是妇女们自娱自乐,追求真善美的再现,是求得精神愉快的独特手段。
新的历史时期,三边儿女以前所未有的冲天豪气和热情、开放的姿态,为实现千百年来的美好夙愿,为实现三边经济社会和谐、有序、跨越发展而努力拼搏。三边剪纸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它走出了窗格子,走进了现代设计,在商标广告、室内装潢、邮票设计、布料印染、瓷器装饰中都有它的倩影,随着文化的繁荣,剪纸已成为三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三边剪纸根深叶茂,是黄土高原绽放的一朵灿烂的山花,已如陕北信天游一样走出了黄土高原,走出国门,芳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