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书法艺术的重要方式
——试谈“三名工程”举办与永久展示陈列场所的建立及其意义
作者:白煦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张海主席亲自倡导了“三名工程” ,即名篇、名家、名作。“名篇”指历史上的著名文学作品,如《诗经》 《楚辞》 、唐宋诗词及近现代文学名著中脍炙人口的作品;“名家”指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名委员会提名遴选的百名著名书法家;“名作”即是由著名书法家分别根据遴选出的历代文学名著进行书法艺术再创作的作品。当然,这些专题创作出来的作品最终要由协会组成的专家评审团逐一进行认真严格的几轮评选而最终产生出来。最后入选作品为50件。

  毋庸讳言,“三名工程”的历史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无论是对中国艺术史还是中国书法史而言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史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如此大规模地把古今文学名著集中选择并作为书法艺术创作的内容,也从没有过如此众多的著名书法家为此而进行专题创作。当这批优秀的作品于2013年9月28日在中国美术馆展示出时,不仅仅是震撼了整个中国书坛,吸引了艺术界的目光,而且给中国当代的观众以及书法爱好者留下了印象深刻和难以磨灭的深远的影响。

  当然,作为入选作者的我不仅投入了半年多的精力和时间全力以赴地创作,更重要的是我对这批重要作品的最后去向的随时关注,这也是其他49位作者共同关注的事情。对于自己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精品力作,就像对待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倾注了全部的爱,密切地关注着她今后的安身立命之处究竟如何。这也如同父母对孩子所投射的关爱完全一样。

  这批优秀作品的去向和待遇,无疑也是协会领导所密切关注的问题。中国书协分党组为此曾为多次和中国美术馆进行磋商,对方也非常愿意收藏“三名工程”作品。但苦于条件所限,没有永远陈列作品的条件,而这个关键问题正是协会所提出的收藏重要条件之一,把这些作品放进仓库显然不是中国书协领导班子的目的。

  永久展示最优秀的当代书法作品,对于书法界而言是有非凡意义的,是促进书法事业向前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举措。从古至今,长期展示书法作品这件事情从来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唐太宗喜欢王羲之墨迹也仅仅是供他个人把玩欣赏,而非把它拿出来供世人观赏,这也是贵为天子的特权。此后,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也是同样仅供他个人欣赏消遣《快雪时晴帖》 《伯远帖》 《中秋帖》三件墨宝,就连王公大臣也是无缘得见,更别说平民百姓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王室所藏的墨宝至今仍未能被寻常百姓得以亲近。据我所知,新中国成立后除了逢重大节日和故宫建院八十周年曾展出过所藏墨宝,以及该院与上海博物馆等联袂在上海展出过珍藏墨迹外,这些法书仅仅在展出期间短暂露出真容。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轮展也不定期展出过馆藏墨宝,平时这些墨迹是绝不可能让普通观众一睹真容的。

  因职务所赐,我有幸于1998年和2010年两次赴法国巴黎举办中国书法展。其间,公务之余的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小橘园、莫奈博物馆、大皇宫、罗丹博物馆等享誉世界的大博物馆、美术馆里度过的。当我面对着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 、大理石雕塑《米罗的维纳斯》 、莫奈的大型壁画《睡莲》 、罗丹的青铜雕塑《思想者》 、安格尔的油画《泉》这些惊世之作时,那种莫名的激动、兴奋、欣喜、震撼之情是难以言表的。这些艺术品过去我只能在画册书本上看到。

  我不由得在心里感叹,巴黎人真是幸福的,能来巴黎的人也是幸福的。而我常常在展厅里看到在名作前席地而坐的拿出画笔在画板上面对这些世界名作来临摹的中小学生们更是幸福的。他们从小便能够在这么多世界名作中观看,学习大师的原作,受到如此环境的熏陶,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这里真可谓是艺术品的天国啊!正是由于收藏展示了这些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巴黎才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之都。

  我分别在49岁和61岁时才有机会来到巴黎,身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心情是惶恐和困惑的。尽管很早就向往巴黎,向往这些世界艺术品,但身为一个中国人,拥有历代著名艺术品的中国又能在博物馆里拿出多少艺术珍品来飨我国民呢?

  即使不能面对世界级艺术品去临摹、去观看,但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的艺术品又有多少能让孩子们面对面地去观看、临摹呢?美术馆、博物馆如果不能常年陈列传世精品,而总是以临时展览来赚取资金、应付观众,那么它的真正意义又何在,它的存在意义又何在呢?我们所说的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又从何说起呢?艺术品长期放置在仓库里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只有在世人能够看到它、欣赏它的美丽和不朽时,它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它的艺术价值才能真正体现。而中国的艺术品,绝大多数时间是“躲在深闺人未识”的,我们看到它们的时间永远比它们搁置仓库的时间少得多。

  张海主席高瞻远瞩,倡议举办“三名工程”首先清楚地确立了当代著名书法家的历史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尽管这些书家早已享誉海内,但这次“三名工程”展览的举办更是优中选优,评审严谨规范。主席团成员不介入其中,确保了评审的严肃性和纯粹性,坚持了艺术标准第一,是前所未有的。

  在稿酬待遇上给入选书家以充分的尊重和较高的额度,体现了对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应有的尊重。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超越了国内目前国家级美术展馆的稿酬额度,提高了书法家的形象和地位。

  在整体收藏、永远陈列展示这批作品上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做法。提升了书法艺术品的整体高度,给予其不亚于绘画作品的高度,改变了多年来书法待遇远远低于绘画的现象,恢复了书法艺术的原有的历史地位,这既符合中国书法在历史上的地位,充分尊重了历史,又体现了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的发展和迅速提高下社会、国家对其应有的高度重视与扶持,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有态度。

  当然,可喜的是国家的支持力度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结合,使具有国家级“三名工程”的崇高地位得以圆满实现,也使我们的书法艺术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6月5日,中国书协办公室寄来了《关于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作品收藏函》 ,当看到“三名工程50件书法作品由(乌海)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整体永久性陈列收藏”这些文字时,我不禁深深为之感动,深深为之高兴。这不仅仅是关系到我这个作者一件作品的事情,而是关系50位作者的50件作品的大事情。迄今为止,在当代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和艺术机构能够如此大手笔地去收藏、展示、陈列“三名工程”这样一个重大展览,而且是永久性陈列收藏。因此,这是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突破性事件。在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尚且没有能永久性陈列的情况下,当代书法艺术精品终于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家,一个时刻可以欣赏、品读、研究、临摹、学习的殿堂。这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研究者、理论家、书法家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对于承传书法艺术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重要方式。

  我们常说要继承书法艺术传统,鼓励艺术创新。然而,在现有条件下,除了课堂上教授、课堂下临摹之外,完全没有面对古代艺术真迹进行观摩、欣赏、研究和临摹的可能存在。没有任何一个博物馆、展览馆有书法真迹永久性陈列。不看真迹,只去看印刷出来的复制品是远远不够的。书法作品的微妙神奇之处是必须要面对它时才能被知晓的、被清楚地看到的。而印刷品所能反映的仅仅是大概面貌,而其损耗的细节、微妙之处则太多太多。因此,不能看真迹只能看印刷品的承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承传。书法作品在根本意义上更需要面对真迹方可知晓真谛,进而熟悉真迹,了解真迹,从而最终学到真谛。优秀的书法作品正是由无数微妙精彩的细节所组成的,而产生这些细节的万毫齐力的毛笔书写至关重要。“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些所谓的奇怪正是生动、意外、惊奇、有趣的精妙细节之处,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生动活泼的细节,加上书法家的深厚功力和艺术想象力,才最终产生了优秀的书法作品。因此,面对法书作品真迹,对于学习、欣赏、观看、临摹、研究书法艺术,从而承传并发扬光大书法艺术而言,都是极其必要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乌海市政府整体收藏、永久陈列“三名工程”这批当代优秀书法作品,最大意义地彰显了当代书法艺术是承传书法艺术的重要举措。有了永久陈列,才有了广大爱好者、研究者、理论家、书法家面对真迹的可能,才有了艺术珍品时时面对公众的机会。一个永久的艺术殿堂,必将成为新时代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朝圣目标,尽管路途遥远,尽管地处草原深处,然而,这颗草原明珠所折射出的光芒,是永远不会熄灭的,这正是她的历史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