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到收藏,
细看小小藏书票的个中乾坤
——炎黄艺术馆“中外版画、藏书票联展”侧记
栏目:以物说史
作者:沈捷  来源:中国艺术报

演奏    尤利娅娜(乌克兰)
石版套色    子安    藏

  8月2日,由炎黄艺术馆主办,子安藏书票馆、北京天行鹏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外版画、藏书票联展在炎黄艺术馆举办。在此次展览中,国内知名藏书票收藏家子安、吴建峰一同展示了西方早期及当代的欧美杰出版画、藏书票代表作品。而特别邀请的多位藏书票制作者参展,更使其云集了国内老中青三代版画家及收藏家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中国藏书票研究会秘书长杨忠义、已故湖北木刻版画家傅勇、中国凹版雕刻大师高振宇及女儿高铁英、木刻套色版画家王昆、云南绝版木刻版画家姜琳、江苏铜版版画家吴亮以及北京木刻版画家王芊祎等。由此,真可谓是近几年来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藏书票盛会。

  书籍“卫士”粉墨登场

  从1840年奥弗斯(英国)的铜版狄更斯藏书票到2014年尤利娅娜(乌克兰)的石版套色《演奏》 ,从弗兰奇(美国)的雕版《正义女神》到朱里·雅克文科(白俄罗斯)的铜版混合《海马》 ,从《生旦净丑百态人生》到《富贵团圆》 《溪山渔舟图》《 〈家乡记忆〉系列》 《 〈十二生肖〉系列》 《陈寅恪肖像》 《猫与荷花池》 《甘南藏女》 ……藏书票色彩瑰丽,造型各有千秋。走入展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细看之下,你又会发现原来每一枚藏书票的背后都有着个中乾坤,从构图、尺幅,乃至更深层次的图像志,均有特定用意及独到的文化底蕴。藏书票仿佛一帧帧历史的微缩胶片,总能成为每个艺术思潮、地域传统、民族特色、时代表征折射之下的文明注脚。

把脉    麦绥莱勒(比利时)
木刻    子安    藏

  对于中国人来说,藏书票本是外国人的玩意儿,同西方版画一样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传到中国是在20世纪初。作为策展人,子安在开幕式上讲到:“鲁迅先生当年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将西方版画和藏书票一同介绍到中国。藏书票与中国的藏书印性质相同,一般贴于书的扉页,与我们的藏书章用途相近,区别则在于表现形式与使用方法。 ”有人将藏书票比作是书的“卫士” ,因在5个世纪前,藏书票的使用初衷是作为书籍所属权的标志,某种意义上,也被用作捕获偷书贼的最佳证物。

  藏书票属于微型版画的一种,制作工艺复杂,可依据版画技法分为铜版、木刻、石版、丝网等。而版画可说是现代印刷代替手抄复制的最初形式和原始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版画机发明前,欧洲的书籍多是在修道院和寺庙里用手抄出的原稿。制作一本像阿尔昆《圣经》一样的书,需要200多张羊皮纸,其过程更是漫长而艰辛,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当时书籍的珍贵。500年前印刷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书籍的产量,也随之推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藏书票就是其一。根据票主的个人偏好,藏书票的主题包罗万象,人物、宗教、家族纹章、神话寓言故事、动物、音乐等不胜枚举。

  有着近500年历史的西方藏书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与生俱来的私密性和玲珑乖巧的装饰性亦使其成为每位藏书家点缀自己爱书的首选。此次展览中傅勇的京剧艺术系列作品便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藏书票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尚小云在失子惊疯中水袖舞堪称一绝》 《汉剧经典柜中缘》 ,其笔刀自由挥洒,在方寸之间取法传统,画面灵动自由而又意趣盎然、尽得天真,配合着诙谐的题画文字如《当面听骂声曹操第一人》 《婆媳戏演之不完观之不尽》《僧俗无界佛在心中》 ,更是使人忍俊不禁、发人深省,着实很接地气。展厅中陈列的老先生使用过的画具则让人们频频流连,仿佛可以藉此走进其藏书票的艺术世界,依稀看到那个聚精会神伏案创作的身影。

尚小云在失子惊疯中水袖舞堪称一绝    傅勇    作

  不再是藏家才知晓的故事

  其实,小小的藏书票与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例如,一枚燕京大学的藏书票就使得曾在那里度过学生时代的老人不禁潸然泪下。除去那份历史般的永恒感,它与书籍这一使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此休戚与共,饱含着人们对知识与文明的追求,镌刻着深深的文化味道。因此,当你偶翻一页,都会被它所蕴涵的独特书香与人文记忆所吸引,也许这也正是每一位藏书票收藏家的心之所向。

  藏书票最初有着延续了几百年的制作流程:首先,票主将自己书票的制作意向、主题、尺寸、印数等要求提交给作者,作者据此制作初稿草图,然后,他会与票主不断进行沟通,在获得票主肯定后,作者会制版并印制出第一张样票,而如果票主不满意,作者则需要修改甚至是重新制版。在最终确定后,作者才能开始印制所有书票,整个过程通常需要一到两个月时间。所以人们常说藏书票是票主与作者的智慧结晶,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很多唯有他们才知晓的故事。

  作为一项古老的收藏门类,藏书票在欧洲早已形成成熟完备的产业链。而由于时代变迁、科技飞速发展,世界各地的书票制作者为了生存与迎合市场需要,也在不断改变着。票主、作者、协会机构甚至中间商都各执其责,一种商业味十足的藏书票制作形式从20世纪初的美国开始出现。美国著名版画家肯特制作的藏书票大部分经由中间商(当时就是出版社或书商)销售,举例来说,中间商付费请肯特制作8枚为票主预留空白的书票,后将成品置于书店展示,若有买家看中,书店便会将买家的名字打印在书票上,这便是藏书票商业化的最初表现。

生旦净丑百态人生    傅勇    作

  现在,藏家与作者间的关系变得更微妙,甚至有点本末倒置,因为创作主题的广泛、不受限制,在很多情况下,作者会直接用做好的成品(通常称为自由版画)向票主推销,票主选好后作者会将票主名字添加在票面的预留空白处,大大缩短了制作的流程。而由于每年欧洲各国都会举办诸多藏书票大会,藏家会将自己的书票与其他藏家交换,所以每种50至100枚印量的藏书票仍远远满足不了藏家的需求。另一方面的显著变化则是,书票作者从几百年前手工作坊里的工匠变成了个性十足的艺术家,他们不会因为藏书票这个名头把自己束缚于其中,而是借方寸书票将自己的技法、风格通过票主、藏家传播到世界各地,书票毕竟不能获得很大利益,它更像是作者对外宣传的招牌,很多画家都是因为其绘制的书票闻名于世,而制作大幅版画作品才是他们艺术创作的主要目标。

  虽然在我国,人们对藏书票的接触还不算多,但随着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32届世界藏书票大会,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小众的艺术收藏门类。为此,炎黄艺术馆馆长崔晓东介绍说,在展览期间炎黄艺术馆还特别推出了“炎黄亲子美育工坊:藏书票里的秘密” 、“炎黄艺术工坊:藏书票的故事及制作体验公众活动” ,希冀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并参与到藏书票的收藏和创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