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先生为我国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 2012年8月,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女士及子女决定分批将珍藏的石鲁作品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批捐赠的151件作品涵盖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其各个创作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石鲁存世作品中除《转战陕北》以外最大的一幅画作《山区修梯田》(245×108 . 5 cm) 。今年8月8日,该画作正式交付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捐赠交接仪式上,石鲁先生之女石丹代表石鲁家属向中国国家博物馆交付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接受捐赠并向石丹颁发了捐赠收藏证书。
曾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书协常务理事、陕西省美协主席、陕西省书协主席,与赵望云一同创立“长安画派”的石鲁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为国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艺术财富。其代表作《转战陕北》现在依旧以恢弘的气势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央大厅里。而创作于1958年的巨幅山水画《山区修梯田》则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 “大跃进”期间陕南镇巴山区兴修梯田的宏大场面,细腻描绘了山区人民建设新家园的劳动情景,融山水、人物于一体。今年3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革命的艺术,艺术的革命——石鲁艺术展” ,全面地呈现了石鲁先生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新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有地位。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幅《山区修梯田》当时正处在特殊状况下,最终从展览目录中被撤下,未能参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画的改造过程中,传统中国画面临着时代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题材就是生产建设,其在发展传统中国画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石鲁先生的《山区修梯田》 ,无疑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作品。具体看来,这件作品没有作者题字,因为石鲁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画面都画得比较满,如《转战陕北》只在画面左侧署有‘石鲁画’加一方印章,这张作品则更加满,因此只在左下角有一方他的印章。 ”可惜的是,回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件作品,因涉案拍卖公司违规,在没有实际成交的情况下卖给了一位海南的藏家,其已在画上加盖了自己的三方收藏印,严重破坏了画面布局,使画作受到很大伤害。而今,面对印章的去留,石鲁家属表示要经过研究后再处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况,如若处理肯定会对画作有所影响,但不作处理的话影响会更大。
新闻发布会上,此次活动被介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以来,最为特别的一次。回顾事件始末: 2010年5月,石丹代表石鲁家属,曾将《山区修梯田》委托北京歌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但由于该画作未能实际成交,委托合同应该终止,但此后石鲁家属多次要求其返还均未果; 2012年6月,作为石鲁家属代表的石丹正式起诉歌德公司,要求歌德公司与第三方返还画作《山区修梯田》 ; 2013年1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支持石丹的诉讼请求;2014年8月4日,朝阳区人民法院执行庭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协调将画作返还石鲁家属。返还过程中,经石丹等石鲁家属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人员对画作进行了真伪鉴定,确为真迹无疑。“从2012年5月到今天,经历了两年多的司法诉讼程序,这件作品终于返还并正式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4年多追画的曲折经历,让我感触很深,为了这张画,在精神、经济方面都受到了很大损失。如果没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不知道还要拖多久。 ”石丹感慨地说。经办此案的律师表示:“这个诉讼不同寻常,虽然看来并不复杂,但实际上其中的法律关系极为复杂,涉及整个拍卖过程,又涉及第三方。经过一审、二审和最终执行,具有典型意义,对于艺术家作品的保护不仅涉及经济价值,更关乎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问题。 ”
当协议捐赠的151件作品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无疑会使这座收藏石鲁先生画作最多、最重要的博物馆更加充实。据悉,为了能够对石鲁先生及其艺术进行系统、深入和长期的整理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还特别设立了石鲁艺术研究中心。石丹表示:“多年来,我们已将《转战陕北》的小稿和创作草图一并捐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根本,建立起国际交流平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让我们感觉到当初的捐赠决定是有意义的。 ”
纵观此次《山区修梯田》得以成功收归国有,不仅对我国文博系统的工作具有教科书式的意义,也是司法界维护艺术品类国有资产安全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案例。当下,艺术市场与商业形式结合方式的日趋复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涉及艺术领域的法律案件越来越多,复杂关系的处理、长期的诉讼过程,无不显示出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亟待保护的迫切性。尊重前人的创造,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具有文化遗产性质的重要作品也应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任。也许从这一案例开始,一切才刚刚起步,但我们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