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列火车正在隆隆穿过东北大地,种满大豆高粱的东北大地,一派丰收景象。
梁思成曾经细致踏勘和考察了全国各地闪烁着历史辉煌的建筑,这次车过东北,他的目光深邃而凝重。
列车在转弯,车速变缓。前面是义县。不错,义县,这个在他心中长期留存的名字,此时立刻明亮起来。
义县有始建于北魏的万佛堂石窟,那种凿刻和建筑规模,同敦煌、龙门和云冈石窟可谓是异曲同工,有着非凡的影响力。而且还有一座建筑——建于辽代的奉国寺,那简直就是一座艺术的宝殿,其以各种材料和方法构筑的七佛堂,堪称中国北方建筑的艺术瑰宝。
然而,时间不容这位中国建筑学术的先行者留下,他只能待以后再来了。
但他依然有所感应,觉得有某种信息自辽阔的空间向他传来。是的,他很快就从车窗里看到了那一片建筑。那层层叠叠、飞檐翘角、勾连相接的建筑,就在不远处。
梁思成立刻接收到了那种自信、坚定、庄重的信息。多么幸运啊,起码让他看到了那座高高耸立在东北大地上的非凡院落,它们依然散发着千年艺术的芳香。
梁思成曾不止一次地抚摸过奉国寺的图表,对那里的一切再熟悉不过,他曾经用“千年国宝、无尚国宝、罕有的国宝”来形容它。
现在,竟然这么近、这么亲切地展现在眼前,梁思成显得有些激动。他情不自禁地对周围的同行指点着,解说着。大家聚在窗前,目光里充满了艳羡与遗憾。
梁思成说,早晚我们还会再来,我们一定要在义县下车,在这里多待上一段时间,好好研究一下这里的雕刻和绘画。
2
可惜此后战乱不断,梁思成只能和营造学社不断搬迁,甚至后来在四川大山深处一个叫李庄的地方,隐居了数年。
他常常站立江边,目光随着奔腾的江水,越过重重山峦。不知道心目中的那些古建筑,都有着怎样的经历,有没有受到毁坏。
他一边带领大家搞研究,搞设计,为中国的建筑美学发热发光,一边抓紧时间,把自己多年搜集整理的材料和研究成果汇集成册。
狭小的屋子里,他日夜奋战,终是一点点完成了轰动世界的《中国建筑史》,并且和夫人林徽因一起,用英文撰写、绘制了一部《图像中国建筑史》。
只是忙乱的脚步使得他再也没有到过义县,到过奉国寺和万佛堂石窟,他永远与那里失之交臂。
好在他的学生,还记着这件事。卢星野从中央大学毕业后即入李庄中国营造学社,亲炙梁思成先生的教诲。数年后,他终于带着先生的梦想来到义县,走进了这座宏大的皇家寺院。
即使这个时候奉国寺的规模极大地缩水,仍然让他露出了惊讶的神情。“凤翼高檐入眼来,义州古刹傍城隈。劫余好比灵光殿,不似鱼虫早化灰。”
他把奉国寺和万佛堂石窟这两个地方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一笔笔一划划地记下了那些结构和要点,记下了辽代与宋代建筑的不同地方,也记下了中国古代营造艺术的相通与传承。他将这些带给了老师,弥补了老师曾经的遗憾。
卢星野先生此后也成为了上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的书写者,为古代建筑和城市历史研究和国家文物保护留下了极为精彩的一笔。
3
我今天慕名来到义县,知道了义县曾经是辽朝萧太后的封地。萧太后是历史上少有的女政治家,对辽朝的中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在她统治期间,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结束了北宋和辽朝二十五年的战争,换来了两国之间的百年和平。奉国寺就是为了纪念萧太后而建。
踏着缤纷的落叶,走过长长的甬道,心中回响着关于这座历史名刹的传说和故事。
多少战火硝烟,奉国寺经历了五次大劫,包括金灭辽、元灭金,包括八级大地震,竟然都没有毁坏那坚固而雄伟的艺术。只是以前那宏大的规制,由六十万平方米,剩下了不到六万平方米。
我仔细看了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明代壁画,还有悬挂在大雄殿的体量巨大、制作精良的匾额,那种工艺和书法以及龙雕样式都极为罕见。虽然都已蒙上一层厚厚的岁月的烟尘,却仍然让人发出感慨和惊叹。
还有大凌河北岸的万佛堂石窟,这是东北唯一的摩崖石窟群,窟内的壁画涵盖大量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那雄伟而精妙的设计和造像,堪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珍品。
让人惊喜的是,这里正举办着“营造学社之道”的学术展览。由学术研究入手,全面认识文物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是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上世纪以来文物保护事业的最大贡献。
具有专业自觉的中青年建筑师,不断地在全国开展学术交流,这次是集中在这里边参观、边研究、边讨论。一件件精心挑选的文物和图片,让人们一起回顾先贤的学术历程和营造思想。
梁思成先生有知,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生致力于建筑艺术的研究与发展,他们的建筑理念在今天与自然与遗产共生的时代命题下,更加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我还特意看了那条穿越东北大地的铁路,它横亘在一片高岗上,加上火车车厢的高度,当时又没有多少建筑遮挡,正好可以将不远处的千年宝刹尽收眼底。
我的目光似乎与那束敏捷而睿智的目光重叠在一起。
让战争不再来,让动乱不再来,让中国大地永远平安祥和,让伟大的建筑艺术永世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