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古典舞于上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钢琴就成为其课堂训练音乐伴奏的首选乐器。彼时选择钢琴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尚未形成,须借鉴芭蕾舞训练的许多形式、内容和经验,而现场钢琴伴奏即是其中之一。
随着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身韵课以及以水袖、剑为代表的道具舞蹈课等课程的相继完善,越来越浓的“民族味”已融入到古典舞的骨血之中,因而课堂训练的钢琴伴奏也须作出改变,使音乐从节奏到旋律、从和声到织体更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使课堂听起来更中国。
节奏、节拍与速度
节奏是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最基础因素。中国古典舞和中国传统音乐中并没有玛祖卡、探戈那样标志性的节奏型,取而代之的是节拍与速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自由且具有呼吸性的节奏特点。
深受芭蕾舞影响的古典舞课堂训练伴奏音乐通常是节拍单一、速度稳定的,而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却具有一定弹性,渐慢和渐快都比较常见,缓处如轻言细语,急处似慷慨陈词,贴合人体的自然呼吸,便于引导舞蹈的气口,也形成了音乐的张力。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速度上的变化是渐进过程,须以伴奏者自身的呼吸引领,因而伴奏者应充分了解舞蹈动作的特点。
在节拍方面,中国传统音乐拥有两个特殊板式,即流水板和散板。流水板每一拍都是强音,连贯性和叙述性强,适合用于紧凑且连续的技巧训练;散板没有固定的强弱关系,也没有固定的拍数要求,体现了中国音乐在节奏和速度上的自由,用在舒缓、长线条的动作组合准备拍的位置,以营造气氛并调整呼吸极为合适。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对位现象,即紧拉慢唱,此原为戏曲中唱词部分为长线条旋律,而伴奏部分为快速、密集的短音构成的旋律,常用于表现强烈的情绪。此种节奏对位法亦可应用于古典舞课堂,如控制训练中高潮部分,以舞蹈为唱,辅之以流畅绵密的伴奏音响,给大幅度动作和高涨的情绪以支撑。
旋 律
旋律是展现音乐风格最重要的因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旋律占有主导地位,其特点是明晰而具有歌唱性,因而在选择或创作古典舞伴奏音乐时,那些将旋律线条隐藏于和声织体中的乐曲应予以避免。此外,中国传统音乐是单旋律线性展开的,复调音乐也不会被使用。
调式是决定旋律风格最重要的因素。中国传统音乐使用以宫、商、角、徵、羽为正音的五声调式,在此基础上加入清角、变徵、变宫、闰等偏音,形成六声和七声调式。其中五个正音皆可作为调式的主音,而偏音非但不能成为主音,且只能作为经过音出现在乐曲中;此外,中国传统音乐几乎不会使用调式外音,这是由中国传统律制决定的。这些调式特点使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中正平和却不失起伏的听觉效果,在古典舞训练伴奏时须加以重视。
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的另一大特色是注重留白、讲究余韵。“留白”是中国传统各门类艺术共同的表现手法,当应用于音乐时,并不是使音响完全停止,而是以前一个音的“余韵”填补前后两音之间的空白,达到声断意不断的效果,体现了“虚实结合”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古典舞钢琴伴奏过程中,巧妙运用延音踏板法和渐弱渐慢的演奏手法是实现“留白”、保持“余韵”的关键之所在。
此外,“加花”也是为旋律增加中国特色的有效手段。如在音符之前加入五声调式短音阶构成的倚音,将需要强调的音符改为波音,将长音符变成长颤音,将乐曲最末尾的柱式和弦改为琶音等使用装饰音“加花”的方法;再如将合适的短旋律嵌入两音之间,代替长时值音或休止符,丰富乐曲层次的“加花”方法。以上都是古典舞伴奏中润色旋律的实用技巧。
和声与织体
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形态是单旋律的线性思维。旋律是乐曲的主体甚至全部,伴奏声部是建立在主旋律线基础上的立体化,原本没有西方音乐和声、曲式、复调、对位的束缚。而作为和声乐器,钢琴固然能够演奏单一旋律,但音响效果未免单薄枯燥了些。因而加入恰当的和声并使用适宜的肢体,是保证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纯正的重要环节。
在选择和弦时,柱式和弦织体往往使用三和弦,以突出音响的和谐与整齐;半分解和弦织体在三和弦的基础上,会加入挂四和弦以及加二和弦,以表现俏皮、灵巧的音乐形象;分解和弦织体则更多使用三和弦以及加二和弦,赋予乐曲流畅之感;此外,五声调式音阶亦可作为伴奏肢体,演奏时既可整体使用,亦可省略商音或羽音弹奏。
演奏方法
选定合适的古典舞训练伴奏乐曲后,伴奏者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的演奏方法就成为是否能够诠释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最终决定因素。一些节奏、旋律、织体等方面的细节并不能被绝对准确地标注于谱面上,而是需要伴奏者根据乐曲内容、舞蹈动作甚至自己的心情进行即兴二度创作。
气口的显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的现象之一。中国传统音乐中,呼吸无处不在,影响乐曲的速度、节奏,是二者变化的动力,是内在情感的外化。气口作为呼吸的连接点,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可以轻易捕捉到。在演奏时,呼吸并不是遵循固定套路进行的,而是根据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结合临场情绪变化自由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急性色彩。在为古典舞伴奏时,演奏者还会充分考虑舞蹈的内容、动作特点和舞者对音乐的理解而安排合适的气口,从而做到“乐舞相融”。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讲究旋律的歌唱性。这种歌唱性体现在旋律具有汉语言化的声调、重音、抑扬顿挫,如直接用语言表达情绪般充分、自然。因而在演奏时,须突出重拍,特别应注意切分节奏变换了位置的重拍,使语言的逻辑重音音乐化;还须增加乐句内部以及乐句之间的对比度,以增强旋律的语气感。
除以上从音乐审美角度润色现场演奏外,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和音响效果也是增加钢琴伴奏中国味道的重要手段。双手交替的五声调式五连音可以模仿筝的刮奏,更简单的方法是在黑键上刮奏;快速的轮指和震音可以模仿琵琶的轮指和筝的摇指;选择较高的音区利用指尖弹奏可以模仿笛子的音色,而触键面积稍大是唢呐的音色;在最低的音区弹奏可以模仿大鼓……钢琴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伴奏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为舞者渲染出形神兼备的中国音乐声场。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从审美层面到技术层面都与西方古典音乐大相径庭,而作为西洋乐器的钢琴之所以为中国古典舞课堂所青睐,不仅源于其多样的使用场景,更因为其丰富的表现力赋予了在诠释中国传统音乐方面巨大的潜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古典舞教师对课堂训练伴奏音乐风格的纯正度和贴合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也日渐发展、日趋完善。作为中国古典舞课堂训练的钢琴伴奏者,理应深挖民族文化、深耕课堂教学,为打造具有纯粹中国味道的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尽一臂之力。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