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时,有一位叫做毛奇龄的学者,写了一本《辨定祭礼通俗谱》,里面提到一种宋朝人吃茶常用的玩意儿:茶筅。毛奇龄是一位考据派学者,他都不识茶筅为何物,由此可知,茶筅在清代就已绝迹,清代的烹茶方式,跟宋代已经有极大差异。
又若干年过去,现在的人,更加少有人知道茶筅是什么了。
其实,茶筅就是由一整块竹子制作而成的茶具,类似于今天的打蛋器,专用于点茶。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到它:“茶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脊之状……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南宋有一部奇书《茶具图赞》,把当时吃茶要用到的十二种器具命名为“十二先生”,分别赐予它们姓名与字号,又给它们冠以官名,以此展现它们的质地、形制和作用,读来很有意思。其将茶筅称为“竺副帅”,名善调、字希点、号雪涛公子,表示它能够调拂茶汤,起雪涛之势。
南宋刘松年有一幅《撵茶图》,描绘了宋人喝茶的过程,其中桌上就有茶筅、茶盏、盏托等等茶具。宋徽宗的《文会图》,更是宋代茶画中的精品之作,描绘了一场宋代文士的大型茶会现场。画中古树假山,庭院幽静,气氛雅致。画面下方有一茶桌,侍者正在点茶分茶。当时吃茶,很重要的环节是比试调茶的技艺。注水之时,讲究茶与水的比例,“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然后通过茶筅的一番操作,茶汤表面凝出一层泡沫,泡沫先消散露出水痕者,技艺欠佳,泡沫很久才消散者,就略胜一筹。
随着喝茶方式的变化,点茶渐渐不流行了,直至消失。现在推崇宋韵,我有幸在好几次恢复宋式吃茶的场景下,欣赏到茶人用茶筅点茶的优美动作。茶人点茶时,将丝罗筛出的极细的茶粉放入碗中,注以沸水,然后左手扶碗,右手执茶筅,不断来回击打茶汤,很快就泛起一层茶汤泡沫来。
而宋代点茶传入日本,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日本茶道,其主要操作和器具依然沿袭宋代的规范。茶筅也相伴而生,沿用至今。上次我去京都,先是在南山居士的茶庵,他用茶筅为我点了一碗茶,又端上以红叶装饰的和菓子让我品尝;后来又到宇治老街,在“三星园上林三入”茶铺,我亲手体验了一回点茶技艺,用的也是茶筅。
对了,茶筅就是点茶的必备工具,其构造中的筅穗纤细且数量多,容易在汤面击打出泡沫来。然而,茶筅这种工具,制作起来却是极难。
前不久,我在余杭径山脚下的禅茶新村,找到了茶筅制作技艺传承人陈金信。老陈家几代人,都从事传统竹编手工艺,是谓篾匠。很多年前,一个日本客商来到径山,找到陈金信的父亲,拿出一只茶筅,问其能不能做。
做了几十年手艺的陈金信父亲,没见过这玩意儿,也不知道这是干啥用的。但他看看这样一个简单的竹制品,觉得无甚难度,便满口答应下来。结果,抓瞎了——小小的竹筅难倒了一个老篾匠。老父亲用了六年时间,方才做出一只茶筅。送到日本客商跟前,人家一看就摇头。
一只茶筅,看起来简单,却又是那样难。茶筅的选材,要用高山白竹或紫竹,更以成年老竹为佳。制作的筅穗,少则16本,多则120本,每一根都纤细无比,形体和弧度优美。茶筅须是纯手工才能制作,共细分为18道工序,从选料、锯料、取簧、冲丝、削簧、弯头、编线等,到最后成型,每道工序都有讲究。
一只茶筅,最终是用了十几年时间,陈金信和父亲两代人合力才做出来。完完全全从零开始,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咬牙重来,才恢复出茶筅如今的模样。
眼前,这是一只接近完美的茶筅。对于想象中的事物,或者在历史上出现过又消失的美好事物,我们必须极尽严苛。否则,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接近过去的气息呢?唐诗宋词那令人仰望的高度,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艺术审美的极致追求,从来就不是敷衍的态度可以随便抵达的。今日之人,掌握的科技力量与工业手段,都不知道超越了从前多少倍,但那种极尽所能、毫不妥协的行事态度,是不是也能一样略不逊色?
陈金信,如今也已成了老陈。他俯身弯身,在一张桌子前“对付”一个竹筅,其专心致志的程度,仿佛在对待一件艺术品。也的确是艺术品——不只是因为一个茶筅能卖到几千上万元,全世界的茶人都以得到一只他的茶筅为荣;而是那只茶筅的每一根竹枝都细如发丝,透明如花瓣,优美的曲线如自然造物,使人不禁发出轻声赞叹。
当我们今天的人,郑重地端起一个黑釉兔毫建盏,手持这样的一只茶筅,指绕腕旋、手轻筅重地点一碗茶时,我们是不是就能穿越时空,回归到八百年前的旧日时光里?
我们还能不能像古人一样缓慢地行走在茶之古道上,栉风沐雨,历经沧桑,然后坐下来纯粹地感受一碗茶汤之美?
在径山,当我看完老陈制作的茶筅,又行走在上山的古道,我不禁想:茶道、茶礼到底是什么呢?
吃茶,且吃茶,不如吃茶去。其实吃茶只是吃茶,它什么都不是呀,它只是你吃茶时那一刻的超然物外。月映于中,只是那一瞬的时空折叠,一瞬便是永恒。
宋人吃茶,点茶,也叫做分茶——在茶面上拉花,画出种种鸟兽虫鱼也好,其实说起来也不过雕虫小技也。不要说跟治国平天下相比,乃至跟修身齐家相比,吃茶都是尘埃小事。然而,从前的人岂会不知?哪里是不知?他们是知道了生之短暂,知道了流年易抛,才这样分外地珍惜每一个吃茶的时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