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一种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样艺术元素的传统艺术形式,拥有超过三百个剧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等五大剧种广为人知。自汉、唐起,历经宋、金各朝代的演变,中国戏曲逐步演化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齐名,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随着二十世纪初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海外的演出风靡,中国戏曲在全球的知名度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近期以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为底本而创作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与反映中国传统生活、戏曲文化的相关短视频在海外平台You Tube上的热传,让中国戏曲迎来了更广阔的传播机遇。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的翻译与海外传播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中国戏曲的跨文化形象塑造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和传播我国的文化特色,成了一个时代课题。中国戏曲作为中国本土艺术的瑰宝,在世界戏剧之林中独树一帜,它词曲精妙、共鸣能力较强,能打破时间、空间、语言的局限,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广泛的赞誉与尊重。
早期,中国戏曲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始于其引人入胜的武戏,如《三岔口》以高难度和惊险性著称的武打场面及“耍桌子”等杂技元素,迅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其演出一度轰动世青节,并荣获了金质奖。这是中国京剧第一次获得国际大奖,标志着中国戏曲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这不仅彰显了戏曲的动态之美,更凸显了演员们超凡脱俗的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戏的细腻与深情,如《牡丹亭》中那精致的表演和感人的故事,也赢得了世界戏剧爱好者的赞誉,其演出多次被录制成音像制品发行销售,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中,中国戏曲勇于跨越文化边界,将西方经典融入本土艺术,如现代京剧《浮士德》便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东方审美的改编,让观众在欣赏国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西方文学的韵味。
随着中国戏曲的全球传播,众多西方学者投身于将其作品和研究介绍给世界。例如,英国学者约翰·法兰西斯·戴维斯将《老生儿》介绍给英文读者,而美国汉学家奚如谷与荷兰学者伊维德联手,将《西厢记》的韵味传递给西方。通过这些学者精心的注解和解读,能够帮助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含义。他们的努力,无疑让众多中国经典之作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戏曲在西方的翻译现状
中国戏曲的海外翻译虽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与其他文化形式相比,戏曲翻译的复杂性在于其融合了语言学、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对译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中外语种,还需深谙中国戏曲的专业背景。戏曲中蕴含的诗词、典故、文化负载词等富有文化内涵的内容,是翻译中的挑战。因此,跨学科合作成为戏曲翻译的关键趋势,这要求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协同作业,以确保翻译作品的精准度和艺术性。
在传统戏曲的翻译中,译者需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巧妙平衡。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的自然流畅,使目标读者易于理解,但可能淡化原作的文化特色。例如,在京剧《霸王别姬》的翻译中,将“霸王”直译为“Overlord”可能无法充分传达其文化深意。在英语语境中,“Overlord”带有统治者的权威与控制,而忽略了项羽“霸王”形象中的英勇与悲壮。因此,采用“King of Chu”或“The Great Conqueror”作为翻译,不仅保留了角色的尊严与历史地位,还避免了文化误解。这种意译方法体现了跨文化交流中对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尊重,有助于完整传递中国戏曲的文化精髓。以昆曲《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情节为例,张光前直译它为“Visiting the Garden and Being Startled by a Dream”,“游园”直接对应了杜丽娘在春日里漫步花园的情境,而“惊梦”则精准地概括了她因梦中与书生相遇而惊醒的微妙心理变化,这样既传达了原文的意境美,又保留了其文化韵味,让外国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之美与梦境之奇的结合,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中国戏曲的翻译优化促进艺术交流与文化认同
中国戏曲的翻译不仅推动了学术探索,更关键的是向全球观众展现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髓,以此增强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但目前翻译界对戏曲的翻译没有固定的译法,导致剧目和主要人物的翻译方法多样,有时令人混淆。对此,可以通过建立翻译数据库和术语表等方式,确保翻译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另外,还应加强与国际艺术机构、剧院等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策划和举办戏曲翻译作品展演、交流活动。例如,今年,“梨园飞歌”《梨园春》开启了澳洲四大城市巡演,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王红丽演唱的《抬花轿》通过翻译与专业引导,不仅让海外观众领略了豫剧的唱腔之美和表演之精,更深入理解了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成功吸引了新粉丝,还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敬意。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承载着各自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人文关怀。跨文化演绎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观,从而产生深切的情感与文化共鸣。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跨文化演绎促进了文化互鉴与文明交流,双方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各自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中国戏曲的国际传播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彰显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悠久历史的自豪感。未来,戏曲翻译工作者需不断拓宽翻译视野,创新翻译策略,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的交流合作,以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全球传播和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同。
(作者系广西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