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立言
——评仲呈祥《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
栏目:特别推荐
作者:冯亚  来源:中国艺术报

《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
仲呈祥/著
作家出版社 2024年7月出版

  读仲呈祥40余万字的新著《艺坛追光——我与〈光明日报〉四十年》,洋洋洒洒,挥墨如雨,书中158篇文章以艺术批评为主,兼有随笔、演讲稿,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作者以《光明日报》为阵地,深耕中国文艺评论百花园的足迹。

  “生于沪,长于蜀,新时期求学求职于北京”的仲呈祥是当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他力倡“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贵在自觉、重在引领、胜在自信”。这既是他对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由衷的期许,也是他个人的追求,落实于他的修身与写作之中。“以文化人”——作者写作的总纲领和使命,他不断探讨“实现有艺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艺术的和谐统一”,立言立德,探索文艺创作规律。作者时刻铭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也是评论工作者的母亲”,“做一名人民需要的评论工作者”;“以艺养心、以美塑像”——作者开展文艺评论的基础,在文学、电影、电视、戏剧等多个领域,作者的学术成长伴随着他坚持不懈的对艺术创作的关注以及主动的艺术观赏。正是既厚又宽的艺术修养,成就了他艺术评论的高度;“贵在自觉、重在引领”——作者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发现艺术作品的闪光之处。他认为无论何种艺术类型与题材,“妥善处理好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提高观众鉴赏修养的辩证关系”是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的重要标尺。他反对文艺低俗化和娱乐化的消极迎合,提倡用先进的文化和优秀的艺术引领人民;“胜在自信”——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与中华传统文艺理论是作者艺术评论最大的底气。他对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领导人的文艺思想如数家珍,解读深刻。对于文章标题的拟定,他力求精准简约,入木三分,“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文化自觉”“化人养心”“传承”“创新”“天人合一,美美与共”“文艺要为核心价值观建设凝魂聚气”等,来自他对文艺理论经典文献的研读,也是他坚定的艺术主张,展现民族自信。

  作为资深的文艺评论家,作者具备“火热的心冷静的头脑”。他理解艺术家创作之不易,站位于大格局大视野,不吝惜对优秀作品、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赞美之词,如对于导演吴天明,“从《变脸》《首席执行官》到临终前的收官之作《百鸟朝凤》,他一直坚韧不拔地前进在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电影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作者的研究视野收放自如,从聚焦一部作品到放眼一种题材再到对作品群像展开评论,不一而足。他文思泉涌,许多文章推送之快,具有新闻时效。如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的第三天,作者即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章,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蕴含着新的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论证了主题,文中指出“已存在的有悖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不良倾向”有三:脱离人民、做市场的奴隶、娱乐化。文章立论坚定,判断精准,刊发速度快,获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作者深谙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市场规律,善于从现象中归纳,尤善捕捉艺术创作之病态,“把脉”中国艺术生态。面对艺术界复杂的现象和一些混乱的意识,他直言不讳,据理力争,如“我们反对鹦鹉学舌,食洋不化,生搬硬套一些不合国情不切实际的理念来逆向对传统经典中蕴含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进行解构甚至颠覆”,又如“将新时期、新时代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生硬地用西方类型理论剪裁成一部类型片发展或类型片杂糅发展的历史,恐非正理”。这些分析鞭辟入里,力透纸背,宛若“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该书电视剧的评论数量最多。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电视艺术刚刚恢复,时代的大潮引领作者研究视野的转向:从文艺理论到电影研究到电视剧评论。不难发现,作者参与众多电视剧的创作与研讨、参与历届“飞天奖”等专业奖项的评选,他观看电视剧(集)的数量之巨、花费的时间之多,常人难以企及。他是中国电视艺术成长的亲历者、长情的关注者。

  仲式评论观察锐利,立意高远,文风质朴,言语练达。仲呈祥是评论家中的语言大师,言辞犀利的批判,不经意的幽默、讽刺,藏于平实文字中的真诚与激情,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组织,是仲式评论之况味。

  弹指一挥间,仲呈祥与《光明日报》互相成就的四十年,乃为艺术立言。一篇篇佳作挥笔如麾,见证了中国文艺创作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