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和易汉章演唱《抛天锣》
歌曲《抛天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岳阳市平江县采风时组织集体创作的歌曲,属于《长江大合唱》组歌中的一首。“抛天锣”是长江中部地区老百姓喜庆丰收的一种演绎方式,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首歌通过对老百姓庆祝丰收场景中“抛天锣”这个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意象的渲染和刻画,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日子的讴歌,展现了人民淳朴善良、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抛天锣》的歌词精准地表现了劳动人民最为质朴的生活,传递了人民心中最真实的情感。音乐的情感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才能为音乐注入共鸣共情的闪光点和生命力。“粮仓满来锣儿圆,鼓儿响来锣声喧,天锣子一抛好快活,抛出一个艳阳天,落下一个丰收年。”《抛天锣》歌曲的开篇,锣声一响,就将听众带进了“丰收年、艳阳天、粮仓满”的喜庆欢乐氛围中,构建出老百姓锣鼓喧天、欢天喜地庆丰收的意象图景,表达了人们欢欣雀跃、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抛锣就要抛得高,歌声就要传得远,舒心日子慢慢过,背篓打杵扯不断……好歌一村又一村,响锣一山又一山……今儿个幸福连成片……”这些来源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歌词,既是对眼下幸福生活的喜悦,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抛锣就要抛得高,歌声就要传得远,生活就要过得红火,这些生动形象接地气的歌词意象,仿佛能瞬间迸发出一团团越烧越旺的热情火焰,真挚的情感跃然纸上,动人心弦。可见,一首好歌其实并不需要太过于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过度的修饰与雕琢,只要能让人们在吟唱中自然流淌出与心中浑然一体的情绪,就必定能够打动人心。
《抛天锣》融合了土家族高腔山歌的旋律和平江民歌的传统曲调,延续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基因。新时代以来,随着人们交通、居住、生活习俗的改变,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流交往,民族文化、音乐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和同化是毋庸置疑的。想要从民乐的海洋中挖掘提炼出最具特色和最富魅力的音乐元素来进行融合与创新,必须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变迁具备极强的敏感性。《抛天锣》的素材来源于长江两岸湘鄂民乐,在保留民歌原有的风貌上融入现代手法,对长江两岸民歌进行融合创新,将土家族高腔山歌的唱腔、平江民歌明快流畅的节奏、原生态的男女对唱唱法融为一体,再通过交响乐的形式来演绎民歌,不论是表演形式、演唱风格还是传播手段,都更贴近现代人的情感与生活,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别样魅力。歌曲的引子部分通过高亢、纯朴的曲调,具有横向线性之美的音腔,规整的民乐节拍来抒发最真挚的情感;简短的间奏之后,迅速回归贯穿全曲的欢快律动主题,点燃庆祝丰收时的喜悦。音乐配器融合了锣鼓乐和管弦乐各自的优势,此起彼伏,使歌曲的情绪层层渲染、层层递进、层层迭起,直到完美结尾,让人意犹未尽,仿佛置身于一幅浓墨重彩的振兴乡村画卷之中。侗族女歌手王馨婉转悠扬的歌声和土家族男歌手易汉章高亢豪放的歌声,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与歌曲想要表达的人民群众感恩党、感恩新时代的主题相映生辉,增强了歌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抛天锣》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形态和语汇,记录了当下的生活,反映了新时代新湖南的新气象。音乐是时代的旋律,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歌曲,这些旋律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音乐工作者要如何记录时代的心声,抒发人民的情怀,广泛凝聚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磅礴力量,这是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抛天锣》的主创在长江两岸的基层采风中创作,既汲取了传统民乐之精髓,又吸收新的文化潮流,将新时代元素注入到民族音乐中,从淳朴的民间视角来感受新时代山乡巨变带来的震撼,来理解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真正做到了把歌声写入生活,将音乐写进老百姓的心坎里。
综上所述,歌曲《抛天锣》秉持了“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艺术理念,从丰厚的民乐中得到了充沛的滋养,在贴近时代、赋予音乐以时代的审美需求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宝贵的尝试。这首歌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新时代新湖南的“精气神”,描绘了三湘大地的恢宏新气象,展现出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新风貌。
(作者系《歌曲》副主编,作曲家,中国音协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