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朱舜水
栏目:书中艺
作者:徐兴庆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朱舜水集》

  朱舜水(1600—1682)诞生于浙江余姚之际,正值日本德川家康(1543—1616)结束“关原之战”,取得政权,与菲律宾、安南(越南)、柬埔寨甚至漂流至日本的法国商船展开外交,确立了“朱印船”到中国、东南亚、中东地区的航路。其后,德川幕府为封锁基督教入传并独占对外贸易的利益,于宽永十八年(1641)实施锁国体制,仅允许中国及荷兰船渡航长崎。当时中国适逢明清鼎革之变,一些文士僧侣走避东瀛,隐元隆琦(1592—1673)、独立性易(1596—1672)、东皋心越(1639—1696)都是明显的例子,这是朱舜水渡日居留的时代背景。而德川家康礼聘藤原惺窝(1561—1619)、林罗山(1583—1657)师徒,将朱子学列为幕府“官学”,在此汉学素养成为教育主流的时代,朱舜水应水户藩主德川光圀(1628—1700)之聘,成为宾师,将儒教文化的普及推向高峰,并对前期水户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朱舜水得以在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关键所在。

  朱舜水四十六岁至六十岁期间,往来舟山群岛、安南、日本长崎之间,在东亚海域活跃达十五年之久。其间经历了明朝灭亡、南明政权崛起抗清,以及郑芝龙赴日“乞师”,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1604—1651)因而召集幕臣商讨对策,纪伊(今和歌山)、尾张(今名古屋)、水户等“御三家”以及京都所司代板仓重胜(1545—1624)、九州柳川藩主立花宗茂(1567—1643)等人,一度准备出兵援助。朱舜水往来长崎多达七次,直至1659年7月郑成功北伐南京失败后,才决心居留长崎。据笔者在九州柳川古文书馆发掘的朱舜水门人安东省菴(1622—1701)家史料显示,朱舜水曾参与“乞师”活动,此事于今井弘济(1651—1689)、安积觉(1656—1737)撰写的《舜水先生行实》中也得到证实。2013年9月2日,我们研究团队在日本德川博物馆发现《鲁王敕书》(1653年)的真迹,内容也再次证明朱舜水与鲁王之间具有反清复明的连带关系。检视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汉字”与“儒教”的传播是带动东亚文化交流及文明发展的关键。朱舜水在日本传播学问,更与儒教普及息息相关。他扮演“海外遗民”“亡命儒者”及“汉学教育导师”的角色,对越境文化的传播做了最有效的诠释。

  朱舜水逝世后,加贺藩的门生五十川刚伯(1649—1699)率先将其文献辑成《明朱征君集》(十卷,未刊,1684年,原稿典藏于东京的“尊经阁”文库);德川光圀亦请儒臣整理其遗稿,刊行《朱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1715年),成为日后研究朱舜水的基础文献。1912年,东洋史学家稻叶岩吉(君山,1876—1940)于东京文会堂出版《朱舜水全集》,促使中日学界开始关注朱舜水研究。1911年,孙文辛亥革命成功,朱舜水在日事迹与史料回传大陆之后,其相关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梁启超(1873—1929)首将朱舜水与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颜习斋并列“清初五大师”,为朱舜水撰写年谱,并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舜水之学不行于中国,是中国的不幸;然而行于日本,也算人类之幸了。”此外,于《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亦论及同为浙江余姚出身的朱舜水与黄宗羲学风之异同,介绍朱舜水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晚清驻日外交官黄遵宪(1848—1905)提及朱舜水“终身耻食兴朝粟,更胜西山赋采薇”(《日本杂事诗》),点出了他的国家认同;普及东西文化的思想家王韬(1828—1897)赞扬朱舜水为德川光圀作《学宫图说》乃“开日本文教之先声”(《扶桑游记》);1912年,流亡日本的维新人物康有为(1858—1927)更作《怀朱舜水五首》诗,悼念朱舜水襄助德川社会兴盛儒教;后藤新平(1857—1929)誉朱舜水“纵明室恢复之志不成,而以满身忠愤之气,寓之一篇楠公之题赞”(《朱舜水全集序》),形容其与德川光圀的关系是“水月镜花,相得则成俊致。之瑜之于我邦也,真得其所”。

  朱舜水东瀛讲学,达致“老者白须白发,亦扶杖听讲”之境地。其一系列思想主张,皆有着对忠义思想之深刻体现。辅佐德川光圀“经邦弘化”,对《大日本史》的编纂及“前期水户学”的发展影响至深且远,建构了日本思想界难以磨灭的价值体系,对东亚文化交流及文明发展的贡献更是不容忽视。中日学界从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家等不同视角,对其做了多元、多向度的诠释。朱舜水与日本官学界人士往来的书简、墨宝,至今仍大量流传于九州的柳川古文书馆、水户的德川博物馆以及日本各地的乡土史料馆,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笔者针对朱舜水全集的诸多版本,在拙书《新订朱舜水集补遗》(2004年)中做了详细的说明,今日宁波出版社刊行的“四明文库”之《朱舜水集》共分三册(四十卷附录五卷)。第一册(第一至三十一卷)以稻叶君山编《朱舜水全集》(1912年)为底本,并参考茨城多左卫门刊行《舜水先生文集》(1720年)、马浮编《朱舜水全集》(1936年)及朱谦之编《朱舜水集》上下册(1981年)等版本,汇辑了最完整的朱舜水文集。第二册(第三十二至四十卷)以《新订朱舜水集补遗》为底本,并参考《日本德川博物馆藏品录Ⅰ·朱舜水文献释解》(2013年)、《柳川文化资料集成(第二集)·安东省菴集(书简编)》(2015年)、拙书《天闲老人独立性易全集》上下册(2015年)等版本,同时收录《舜水朱氏谈绮》及舜水墨迹,完成朱舜水文集的补编。第三册的附录,计五卷。附录一为《年谱》,附录二为《文录》,附录三为《友人弟子传记资料汇编》,附录四为《民国以来相关文献选录》,附录五为《朱舜水研究参考文献》,增补至2023年的相关资料。这部最新版朱舜水文献的问世,有助于大家从东亚文化交流及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朱舜水研究的多元性,未来发展可朝着国际共同研究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从更广阔的视野,实现朱舜水研究的新纪元。

  回顾笔者自1985年赴日本九州大学留学以还,研究朱舜水已历三十八载,每当新研究、新史料、新全集的出现,都让人兴奋不已,且都留下鲜明的记忆。研究素材不断出新,可以让学术研究多元化、深度化及体系化,“四明文库”之《朱舜水集》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个新的研究境界。借此,感谢日本柳川市金子健次市长、柳川古文书馆江岛香馆长,慨允将典藏的朱舜水、安东省菴相关珍贵资料转载刊登;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宁波出版社社长袁志坚所领导的编辑团队,极尽心力,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顺利刊出最完整、最具参考价值的《朱舜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