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星辰之城
栏目:大地
作者:魏红花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星市,这座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一寸寸拔节生长。推窗远眺,灯火通明处的街市里人来人往。红星博物馆、东天山地质博物园、餐饮一条街、奇石市场、西域文化馆、创博影城……所有新生的事物都努力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谁能想到,这片70年前的不毛之地,经过了一代代军垦人的心血浇灌,生成了如今这般山清水秀的俏模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其前身是延安时期的教导旅,“生在井冈山,成长在延安;转战千万里,扎根东天山”是十三师历史的真实写照。1945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其“红星”代号,从此,“红星”成为这支队伍永远的称号。在这片以“红星”命名的土地上,一代代兵团人始终践行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迈誓言。2021年3月17日,被誉为“丝路支点,疆东门户”的新星市在十三师挂牌成立。从此,一座红色新城在东天山脚下扎根。新时代的星城,温情地环抱着天山南北8个团场。

  在这片高天厚土中,雪峰逶迤,草原广阔,湖泊湛蓝,沙漠浩瀚,戈壁苍茫。一步一景,步步旖旎,俨然浓缩了南北疆的风光无限。历史的足迹,时尚的追随,烟火的气息把这片土地洇染得生动鲜活。它与周庄、乌镇一起被提名为“中国十佳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新星的一年四季,宛如一幅徐徐打开的画卷,每一处都百看不厌。生活在这甜蜜之城的职工群众,幸福感来得实实在在。

  春风刚吹绿山野,新星市的4A级景区庙尔沟就忙着笑迎八方宾朋。顾名思义,山里有庙有沟,故而有“庙尔沟”名字的由来。这里曾是300年前哈密回王的避暑行宫,被称为“哈密的后花园”。赤石山、藏宝洞、怪石滩、岩画群、古烽火台无一不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一处位于半山腰上的佛寺遗址在风蚀雨淋中面容模糊,当年的恢弘雄伟从斑驳的色彩中依稀可辨。据说唐玄奘西天取经途经此地,在佛寺给寺内僧人们讲经弘法三天三夜,此后佛事鼎盛,香客云集,庙尔沟声名鹊起。

  一年一度的“杏花节”,是为推广庙尔沟文旅事业做的锦绣文章。几株300多岁的核桃树、杏树、苹果树、桑树、银白杨枝叶联袂,遮天蔽日。庙尔沟以杏树居多,每年四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杏花恣意开放,浅白或粉红的颜色点燃了天边的云霞,一阵阵风吹过,花瓣飞落如雨。林间栈道上,穿汉服的女子衣袂翩翩,如同凌波仙子般穿行其间。杏花的清香绵长愉悦着身心,一群群游客在欢快的鼓点声中跳起了奔放的麦西来甫。

  坐上森林小火车,穿梭在“杏”福花海,体验特色美食区、演出展演区、戈壁越野飞驰区、怪石岭游览区、雪线攀登区等食、游、赏、娱沉浸式旅游,令东疆夏宫庙尔沟着实“火”了起来。每年近百万游客的光顾停留,造福了比邻而居的第十三师黄田农场九连职工。

  在白墙红瓦掩映的小院内,九连维吾尔族职工如先古丽正在自家经营的农家乐里忙着给游客准备午餐。9年前,如先古丽和连队其他职工从大山里搬迁至九连的新居。新房子比她以前的土坯房气派得多,学校医院就在新居附近,团场还专门给易地搬迁的少数民族职工规划出了养殖区。

  如先古丽没想到下山后惊喜连连,以前她和丈夫在深山放牧咋样也不愿搬迁。现在她干劲十足,两亩地庭院里种满了核桃树和杏树,林间养了兔和鸡,门前的空地上种下了花花草草,在院子里又盖了几间新房,连队里第一家农家乐热热闹闹开张了。庙尔沟景区的游客累了渴了饿了,三步两步就迈进了她的家门。她的小院里杏花灿若云霞,丛丛簇簇把春天渲染得有声有色。

  作为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盛夏时节的兵团第十三师以其甜蜜之味迷醉了人们的味蕾。哈密瓜、西瓜、香梨、葡萄、小白杏、桑葚、李子、桃子等一溜儿排开,还未曾入口,就有人拍美照发起了朋友圈。坐在一堆水果中,任谁都会连声赞叹着这比初恋还甜的滋味。

  在一处处沙漠绿洲上,何以生长出如此甘甜可口的果实。每天长达14个小时的日照,近20摄氏度的昼夜温差,使得水果积累了无可匹敌的糖分。游人小住几日后,终于找到了甜滋滋的答案。

  第十三师火箭农场职工司马义的小院里,红红绿绿的葡萄压弯了藤蔓,一伸手,一串果实就落入了口中。因为从不施化肥打农药,成群的鸟儿每天都来偷吃无核白,司马义从不撵它们,还专门撒了些麦粒等鸟儿来闲庭漫步。

  他每天的首要任务是到自己承包的40亩棉花地干农活,站在田埂上,绿浪翻滚的棉田令他心旷神怡。他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大女儿考上了大学,小儿子汉语学得顶呱呱,连队帮妻子找了份工作,去年他又在火箭农场中心城区买了一套新楼房。如今的生活,可比小院里的葡萄甜多了。

  秋色中的新星之城更是色彩斑斓。第十三师红星二场82岁的老军垦孔祥修,金秋时节总忆起“十三连”那片黄灿灿的胡杨林,他会让儿女们开车带着他,给牺牲的战友们献束花敬杯酒点支烟。

  当年,和他一起开荒种田建家园的老哥们都走得差不多了,这上千座坟茔中,睡着他的老连长、老政委、老朋友,还有他不相识的老红军、老八路、支边青年、转业军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垦战士,长眠在团场最大的连队“十三连” ,静静守候着他们曾经开垦的万顷良田。

  “十三连”的道路两旁,自然生发出一大片胡杨林,橙黄中透出缕缕光波。孔祥修就喜欢静静地坐在树下和老伙伴们唠嗑。一棵棵胡杨树多像他的老战友啊,用树的形象永远守护着挥洒过泪水汗水的家园。

  视线正前方,是当年红星二场第一代军垦战士住过的地窝子遗址。虽历经了近70年的风雨洗礼, 150穴地窝子仍排列得整整齐齐。这里是目前新疆范围内保存得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整连建制的地窝子遗址。它们经常在孔祥修的绘画作品中出现,这几年,他画了从地窝子、干打垒、砖瓦房到新楼房的团场住房变迁组图,看望老战友时捎了去,他想让老战友们也看看今天的红火光景。

  对过往,孔祥修常怀感恩之心,他义务教小朋友们写字画画拉二胡,成了团场阳光乐队的负责人。他慨叹自己命好,多少老军垦没能活到新时代,他却有幸见证了新星之城的诞生。

  寒冷的北风呼啸而来,冬日的第十三师红山农场已是白雪皑皑。山林间万籁俱寂,一派银装素裹,偶尔清风穿过,雪扑簌簌落下,好似回应风中的邀约。

  “雪压青松松愈秀,松含白雪雪悠然”。红山农场是全兵团离雪山最近的团场,这里是雪的舞台,也是雪的天堂。除此之外,红山口古游牧民族王庭遗址公园、万紫马莲滩、千里金麦浪都是农场联珠缀玉的万种风情。

  在“策马冰雪草原,逐梦激情盛宴”的呼声中,地处天山北麓的红山农场,逐渐将冰天雪地的“冷资源”变成了红红火火的“热产业”。红山农场和相邻的巴里坤县兵地联手,参与并举办一年一度的冰雪节。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社火表演、民俗展演、破冰冬捕、看冰雕、赏冰灯、品美食,统统都是冬游沸腾火爆的打开方式。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小娟的丈夫是红山农场的职工,作为家庭主妇的她,从冰雪经济中嗅到了商机。她专程到乌鲁木齐学习厨艺,并利用自家的庭院办起了农家乐。巴里坤特色土火锅、三塘湖辣皮子炒肉、椒蒿土豆丝、羊肉焖饼子、大盘鸡等当地美食都是她的拿手菜。客流量最大的时候,一天能接待120多位游客,小小的院落没有预约是吃不上饭的。人手实在不够用,她又雇用了连里的两位好姐妹齐上阵。偶尔闲暇,小娟就抬眼看看门前巍峨的雪山,“开门见山”的那份惬意和满足令她欢欣鼓舞。

  四季流转中,这灿若星辰之城迸发着青春的活力和张力,并不断发散着爱和温暖,让每一位在她心里的人,都感受到了春夏秋冬的无穷魅力。

  (作者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协副主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