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欧批评理论的自我表达
——评《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批评研究》
栏目:书中艺
作者:卢照龙  来源:中国艺术报

  《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批评研究》是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艾士薇的第二本关于巴迪欧研究的著作。在其早先的专著《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思想研究》中,作者已对巴迪欧“非美学”的思想内涵、哲学基础、部分批评实践做出精准而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在国内巴迪欧研究进程中,无疑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时隔八年,作者既深入研究了巴迪欧的批评实践,又沿着“非美学”的思路重述西方美学史,对作者、对学界而言,都是一种“重新启航”。

  全书共十章,分上、中、下三编,分别聚焦于戏剧、音乐、诗歌三种艺术门类,以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批评实践为中心,对巴迪欧在各个艺术领域内对具体艺术作品的探讨进行研究,更为完整地呈现出了“非美学”的内涵,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用路径。在每一编中,作者都从文艺史上产生论争的问题出发,找到焦点,并从巴迪欧的视角进行再解读,以他的美学方案重述美学史,从而将巴迪欧的批评理论接入整个西方的批评谱系。在此基础上,作者细致解读了巴迪欧的戏剧、音乐和诗歌观,将批评与其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勾连,如“真理”“事件”等,又呈现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独特特征,使得读者对巴迪欧的艺术批评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继而,结合巴迪欧对萨特和贝克特的戏剧、瓦格纳的乐剧、佩索阿和帕索里尼的诗歌的批评,作者完整地呈现了巴迪欧的艺术批评实践,表明巴迪欧的批评理论不是空泛的教条,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随着作者对各艺术领域研究的展开,某种共通性便能被读者逐渐感知:艺术作品并非思想的传声筒,不是哲学、政治等领域的工具或手段;也并非“艺术性”的反刍,仅能通过审美教育来疗愈人性;相反,艺术自身就是真理的生产者,表达着独一无二的真理。

  该书既能切入历史语境,勾连出巴迪欧批评理论的渊源,又能够结合巴迪欧整个思想体系,挖掘批评在其体系中的位置,还能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将巴迪欧本人晦涩的表达解释清楚,彰显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深入浅出的阐释能力。此外,作者深入研究巴迪欧十余年,对其思想有独到见解,且研究所用的巴迪欧的一手文本均为作者由法语译出,因此,这部著作便为读者理解巴迪欧提供了可靠助力。

  《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批评研究》不单是对巴迪欧批评理论的读解,还是其理论构想的展开和延伸。巴迪欧在《非美学手册》中提到了“重述美学史”的宏大愿景,却没有详尽展开,艾士薇凭借对巴迪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艺术史的细致研究,在自己的著作当中实践了这一构想。这无疑是珍贵而具创造性的成果,它不仅表明巴迪欧的“非美学”并非仅能停留于理论层面,还具有高度的现实可行性,在各艺术门类中都能够找寻到根基,为文艺批评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随着学界对当代西方左翼理论研究的升温,巴迪欧的哲学和文艺思想得到了充分关注和阐释。巴迪欧的“真理”“事件”“非美学”等概念已为人熟知,并广泛应用到各类艺术的研究中。然而,这些理论在巴迪欧那里是如何通过实践得以呈现的,又是如何参与思想家对世界的反思和建构的,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该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能够厘清学界对巴迪欧的思想可能存在的误解,还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路径,这正是国内巴迪欧研究所迫切需要的。

  当然,正如巴迪欧所言,每一部作品生产的都是局部而独特的真理,所以这部关于巴迪欧“非美学”批评的研究专著也就不是对书中观点唯一正确性的声明了,而毋宁说是一道召唤,期待着更多讨论和研究的到来,共同生产普遍而多样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