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在草原的光辉实践
——《中国牧民》作者布仁巴雅尔、杨楣访谈
栏目:创作谈
作者:杨玉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牧民》 布仁巴雅尔 杨楣/著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3年12月出版

  杨玉梅:首先恭喜您二位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牧民》经由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精心制作并隆重推出,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赞誉。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时代楷模形象,即“七一勋章”获得者、内蒙古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村)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请问您二位是什么时候关注到廷·巴特尔的?

  布仁巴雅尔:20多年前,全国曲艺大赛在通辽市扎鲁特旗举行,牧民说书艺人达胡巴雅尔说唱的《将军之子廷·巴特尔》获得一等奖,我是在现场聆听的。这个感人的故事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心灵,那个时候就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创作灵感,让我渴望了解他,书写他。

  杨楣: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发布《关于向廷·巴特尔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廷·巴特尔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实践者,成为全区学习教育活动树立的重大典型,并在全国各地作事迹巡讲。我被这位先进典型人物所深深感动,从此开始关注他,追随他。英雄就在身边,感动就在身边,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拿起笔来记录身边的感动人物,讲述好身边的中国故事,记录这个时代。

  杨玉梅:廷·巴特尔是少将廷懋的儿子,可他从1974年到草原当知青就扎根偏远艰苦的牧区,从“将军之子”变为“草原之子”,50年坚守初心使命,带领当地牧民脱贫致富,创建中国式现代化畜牧业。在采访的过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布仁巴雅尔:在采访中,我们一次次被廷·巴特尔的事迹所震撼和感动,无数次泪浸书稿。最让我难忘的是,他没有报销过一笔因公出差的差旅费、招待费,却为嘎查和牧民群众补贴了10多万元。而且在退休那天,他把合作社里自己应得的235头牛和16万元,全部分给了牧民。

  杨楣:廷·巴特尔做过乳品厂厂长、林场场长、生产队队长、嘎查长、嘎查书记,他同时还是一位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和妻子额尔敦其木格刚结婚时携手度过的艰苦岁月。他们每天出去放牧无法照顾女儿,只好将年幼的女儿拴在蒙古包的哈那上。孩子一岁半时就离开他们,到呼市跟爷爷奶奶生活,直到孩子上学、高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他们一家人都很难团聚。夫妇俩接受采访时,回忆过往还是满怀愧疚,泪流满面。

  杨玉梅:《中国牧民》中有一节《人人都像廷·巴特尔》读来让人非常感动,也很振奋。这是事实吗?

  布仁巴雅尔:是真的。廷·巴特尔探索总结出来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子,不仅造福一方百姓,也成为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新牧区的典范。他的以身示范也带动了身边的牧民群众、嘎查干部和党员,他们以廷·巴特尔为楷模,学习他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的致富新路,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杨楣:我们深入到廷·巴特尔家庭生态牧场,进行了实地采访,并先后采访养牛大户、职业牧民、党员代表、扶贫户、返乡创业大学生,采访廷·巴特尔身边的几十位人物,并到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采访了白牛养殖大户、牧民致富典型、畜牧业加工企业。这真是一群人的故事。阿巴嘎旗被确定为自治区牧区现代化试点旗, 41户牧民获全区第一批初级职业牧民职称殊荣。

  杨玉梅:《中国牧民》既是廷·巴特尔的人生传记,也是草原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贫穷走向富裕的50年社会发展变革历程的缩影,是一部山乡巨变题材巨著。您二位觉得廷·巴特尔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布仁巴雅尔:廷·巴特尔是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领路人和开拓者。他破解草畜平衡矛盾日益突出、草场退化严重、牧民持续增收困难等难题,带头实行“减羊增牛”“划区轮牧”“四点平衡”,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牧区;而且他还秉持“一人致富不算富”的崇高思想,建立农牧民培训基地,指导农牧民划区轮牧、调整畜群结构、进行科学化养殖。曾经寸草不生的浑善达克沙地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打造出了人草畜和谐共生的“锡林郭勒样本”。

  杨楣:廷·巴特尔退休后还在家中办起“廷·巴特尔大讲堂”,面对面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他为草原牧民代言,为牧区发展呼吁,把自己近半个世纪牧区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和方法传给全国及全世界。他就像一束光。这束光吸引着我们,也照亮了草原牧民的生活。

  杨玉梅:廷·巴特尔的改革创新,凝聚了中国牧民的智慧与力量。这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典型代表。布仁巴雅尔主席,您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是一位紧跟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家。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您好像对报告文学更情有独钟?

  布仁巴雅尔:我从事文学创作50余年,出版发行《布仁巴雅尔文集》 10卷本。其中我写得最多的是人物型报告文学,有先进模范人物、贡献卓著的学者专家,还有更多的是农民、牧民、民工兄弟们,构成内蒙古改革开放的“群英会”。我写作的着眼点就是为普通劳动者赞与歌,弘扬真善美,把爱、善良、光明、坚强、进取、无畏、宽容等理念播撒到读者心里。我先后出版了《良心》《淘金之路》《打开天窗的人们》《守望的基地》《路碑》《创业史诗》等报告文学集和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各种奖项。

  杨玉梅:您笔下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草原人民形象画廊。您善于从人物言行、生活的故事和细节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作品因此而产生了生动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可否谈谈您的报告文学创作经验?

  布仁巴雅尔:文学作品里的情感表述在创作中无时无刻不发挥着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感天动地的作用。我认为报告文学不但“报告”时代最强者,而且需要具有“文学”的浓郁特色。这要求作品在构思结构、叙述模式、创作方法上都调动文学神笔来描写场景、叙说故事、刻画人物形象,使用多样化的文学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时代精神。讲述中国故事,用良心、良知写作,这是我执着于报告文学创作的初衷与坚守。

  杨玉梅:杨楣老师,我看简介说您是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您是如何开始文学创作的?

  杨楣:我在科尔沁报社做编辑、记者十年,后调入公安系统政治部工作十余年,参与筹建兴安盟警察博物馆,做文案策划者。我从2010年开始创作,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图布台》 、长篇纪实文学《红草原》等作品,其中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杨玉梅:您与布仁巴雅尔老师这样一位成果丰硕、极具声望的前辈作家一起创作《中国牧民》,从他身上感受或学到了什么?

  杨楣:非常荣幸有机会与布仁巴雅尔老师合著这部书。他是我非常敬仰的文学前辈。他积极培养作者,扶持新人,热心作家协会工作,充分发挥老作家“传帮带”作用。在采访创作中,老师克服采访地的偏远与路途颠簸,数十日深入基层,实地走访。老师对文学的执着坚守与辛苦创作,让我备受感动与鞭策,也更加促使自己在创作中深入生活,走进基层。

  杨玉梅:您觉得自己创作的立足点是什么?

  杨楣:作为土生土长的兴安人,我对这片红色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应当以亲历者、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身份审视这片土地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发展。这几年,我一直在采访收集边防战士的感人事迹,为创作长篇报告文学《生命界碑》积攒素材。坚守,是一代代边防战士不变的选择。我也在坚守着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这片土地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我始终在追寻北疆最美守望者的身影,追寻边防战士的精神之树,希望用手中的笔书写新时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