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平先生是我多年的同事,所以我对华平先生的为人处世了然于心,而对他的书法艺术,是渐渐领悟的。
字如其人
河南省文联新大楼建成后,作为时任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华平先生为文联题写了招牌:河南省文联。这几个字端正有力,甚至可以说大气磅礴,正式横置于文联大楼门楣上方的那一天上午,我站在十几米外临近马路的地方久久端详,不禁感慨于华平先生的凛然正气,对书法特别是行书法度的遵守。因为在那些年,社会上正流行狂书、吼书等江湖书写,而且一时间声名鹊起,仿效者众,学术界也纷纷跟进,称之为书法新潮。在这种大潮涌动的时候,华平先生能够挺立浪潮之中而不为之所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正是下班的时候,同事感到奇怪,问我:“发啥呆呢?”我说:“看华平呢。”同事说:“华平在外面开会,你看不到。”我说:“在门上,字跟华平的人,一模一样。”
确实,那些年,书画市场行情大好,河南又是书法大省,不但在全国,就是在日本和韩国,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这个时候,作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如果为了个人利益,当然是应该多创作一些作品,但我见到的宋华平,都是忙在工作上。当时河南省与天津书画联动,河南省文联在天津举办了书画展,展示中原书画气象,文联党组命题《豫赋》,让我撰文,让华平书写,我问华平:“你忙成那样,哪有时间写字?”华平笑笑:“晚上写呗。”我说:“省书法界几个朋友都说没见过你写字。”他又一笑:“张海先生为河南省书法界创造出这么好的气象,我哪敢懈怠?”
这就是华平,一些人对前任总要说三道四,从而显示自己平地起高楼般的业绩,而华平,对前任不但赞扬,而且在前任的基础上阔步前进。
宋华平书法作品
浩然之气
最近我研读了华平先生的书法作品,比如以光未然先生的诗作为本的《黄河颂》;以李白的诗作为本的《将进酒》;以王羲之的文为本的《兰亭序》;以陶渊明的散文为本的《桃花源记》。这些作品,不但结构和章法严整,更重要的是其气势,由于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相互照应,加上平正、穿插、避让、黄金律等要素的应用,使每一篇书法作品看上去生机盎然、所向披靡,如杜甫在《兵车行》中描述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不但有其气势,更有其由气势而形成的豪壮美。在章法上,华平先生还注意了大字与小字、正文与落款的呼应,正文大气如虹,浩浩荡荡,而落款细密,细密之处却不柔弱,如大森林中的灌木或者绿草,比肩接踵,萋萋然色彩斑斓,与正文之间形成了美好的观照。在此基础上,由于行书的行云流水,易于辨认,所以使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用笔上,华平先生的字看上去力透纸背,却不像一些作品追求的有屋漏痕和锥画沙效果,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提按、转折时,没有顿驻,没有旁敲侧击而出现的涩,而是一气呵成,便没有了老态龙钟的苍然,而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顺畅冲击力。这种笔法在王羲之的作品中常见,更在王铎的作品中多有。而华平先生的作品,这样的用笔,比比皆是。特别是在条幅《李白上李邕书》中,这种一泻千里的笔法所构成的气势光彩夺目。
华平先生讲究用墨,在不同的作品中,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湿墨、枯墨都运用得当,所以猛然一看作品,气势大而笔势强,似乎看不见墨,但仔细一看,墨法藏在笔法里,没有刻意地寻求洇染而得的所谓层次,更没有浓墨驻笔而形成的墨猪。在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所有墨法的呈现,特别是在《桃花源记》中,各种墨法层次分明,展现在作品的恰当位置,并且遥相呼应,或者相视而笑,如同引领着我们身临其境细观桃花源中的缤纷桃花。
华丽转身
值得欣慰的是华平先生近十年的作品,华平先生的风格有了较大的转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处看到了华平先生书写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通篇书写酣畅淋漓,如风中白云,在蓝色天空中疾疾飞行,而在飞行的过程,云卷云舒,自然而然,没有一点弄巧的痕迹,所以让读者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再细细一看,才发现笔墨技法,星罗棋布,浓墨、淡墨、干墨、湿墨在柔软的毛笔书写中合理而自然地布局于作品中,“群季俊秀,皆为惠连”的秀字,用笔干中有枯,飞白长驱直下,探入谷底,奇妙处是最下面的弯钩,似断非断,线断而形连意连,不禁让人击节叫好。还有“夫天地者”的者字,“会桃花”的会字,浓墨重彩,如山峰巍然端立,庄重而又冷峻,与飘飞的云彩和千姿百态的树木杂草形成巨大反差,并在巨大的反差中形成最大的和谐。
这一次欣赏给我美的享受,似乎让我看到了楚霸王与虞姬牵手于古战场之中军帐外,虞姬轻歌曼舞在如水月光中,而霸王持剑挺立,巍然凛风。
之后有朋友托我向华平先生求字,我欣然允诺,这样我就可以看到华平先生的书法风采。几天后我出现在华平先生的工作室,三盏茶后,他铺纸于长案,执笔膏墨,小心翼翼地在石砚上刮蹭掉笔中的积墨,然后伏案书写,每一个字都写得很认真,其间的用笔用墨,俨然成竹在胸,并没有停顿思考甚或琢磨,不紧不慢地一气呵成。然后直起身子,舒了一口气,朝我笑笑,换了小笔,依然缓着速度,写下几行隽秀的落款。钤章的时候,他将印章反复在印泥上蘸点,然后置于款尾,双手用力,按压在印章上,所以提起印章时,款尾便有了朱红的色彩,如苍翠原野上升起的一轮红日,顿时让茫茫荒野,有了勃勃生机。丹青之神采,在这里有了完美的体现。
我禁不住击掌,然后说:“太美妙了。”
然后我向华平先生说了我在他对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上的感受,我说他前期的作品刚正有力,有雷霆万钧之势,很抢眼,但是现在的作品,刚中有柔,柔中有韧,刚柔相济,若俊男靓女,行于闹市,怎么走都是一道风景,如果只有俊男或只有靓女,风景还有,但是难免失分。
华平先生一笑,感叹我看出了他这些年的追求,他说他长期临摹王铎,渐得王铎之法后,又寻找王铎的源头,于是又学王羲之、王献之,还有米芾,临写解读之间,有了长久的思考,然后制订了自己的书法方向,形成自己显山又露水的刚柔相济的风格。
我接上他的话,说他已经在柔上有了发展,柔韧中有了柳枝飘然于风中的飘逸。
在回来的路上,我琢磨我对华平先生书法艺术的评价,想起了王羲之老师卫夫人笔阵图中的一个形容词:千里云阵。
是啊,云中有刚毅的山岗的形态,又有卷卷舒舒的柔美飘飞,更重要的,这种刚柔的结合,展现在千里云阵,莽莽苍苍,一览无垠。
何谓大观?此之谓也!
宋华平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