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读《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栏目:经典常谈
作者:李霖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学遗产》杂志开辟“文化传承发展的跨学科思考”“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华文化立场,深化中华文学研究”等专栏,从2023年第4期起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今年5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文学遗产》编辑部编的《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上述部分系列专栏文章的集中呈现,对阐释中国文化、构建中国理论、拓展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丰富研究维度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首先,该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多角度、多维度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该书以阐释中国文化、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统领全书内容和结构,包括“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传承发展的跨学科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三部分内容,多方面深入阐释和分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该书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与历史进行了深度阐释,如王博《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一文,指出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创新性构成了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文化气质,突出的统一性和突出的包容性共同呈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突出的和平性表达了中华文明尊道贵德的文化价值。又如郑杰文《中国早期两大主流治世理念的生成文化背景及政治影响》、周勇《中华文明的多维度解读》、郭佳《中华文明包容性与中非文明互鉴》等,对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状也多有启发。

  同时,该书注重对“第二个结合”进行深入解读,如李广子《从“以人民为中心”看“第二个结合”》一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吴超《“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文,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境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方面,全面解析“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关爱和《“两个结合”:中国现代化所激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一文,强调“两个结合”需要把握历史发展与变革机遇。该书坚持史论结合,既注重运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又紧扣当下实际,既体现专业性和科学性,又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有助于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该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注重跨学科学术交流和对话,对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学科建设探索意义。该书所收录的文章从文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多视角来领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如刘跃进《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屈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一文,指出屈原的家国情怀、精神品格、美政理想、文学成就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不可或缺的传统资源。杨杰宏《民族文学视域中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从民族文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华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精神核心、根本保障与深层文化基因。刘新文《从哲学和现代逻辑角度看文化传承发展》一文,探讨了金岳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的借鉴和启示。赵德波《复变之道:中国文学发展的唯物辩证规律》一文认为,中国文学的复变之道体现在复变互动、复变之化、以复求变三个层面的辩证运动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规律。另外如张建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高国荣《 “天人合一”:传统生态智慧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皆为文明思想内涵的解读提供了有益思考和哲学依据。朱尖《 “大一统”: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符号》一文,结合先秦时期的族群融合、秦汉王朝的建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根基进行阐释。安德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与路径》一文,从历史总结、理论创造与方法论创新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进行深刻解读,并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宋小飞《踵事增华:民族文化研究的“双创”》通过梳理民族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民族文化研究始终立足于时代特点。该书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论文收录集成,这种编纂形式显示出编者宏观融通的学术视野,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也有利于推进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探索。

  同时,该书注重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关系,为文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提供多维度的思路,有助于推进探索古代文学研究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方面,该书注重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如徐正英《孔子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中国化建构》一文,认为孔子资源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实践品格、文艺本质论、内容形式关系论、文艺批评标准论等,都可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中国化建构提供重要借鉴。韩经太《“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学本质的深化认识》指出,文学研究者应从内在动力、精神导向、实践原则出发,全面深化关于文学本质的思想认识。另有如郭杰《契合与共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精神》、傅道彬《文学批评的“中国式”话语构建与学术表达》、彭玉平《努力赓续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学的创造方式》 、罗剑波《从“自信”到“自主”:关于建构中国文论知识体系的思考》等,从文学精神、文学批评、文学创造方式、文论等多方面探索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另一方面,该书所收录的文章,注重发掘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启示意义,有助于全面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莫砺锋《让古典名著焕发现代光彩》一文认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被大众阅读欣赏、获得精神滋养。同时指出应重视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与教化功能的学理探讨,全面细致整理历代文学经典,将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以更好地促进古典名著的学习普及。王莹《论人类文明新形态格局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文,认为在“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相融合,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统一。王艳《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与“破圈”传播》一文指出,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特色的题材,并注重文学与数字技术的结合。

  总体而言,《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多维度、多方面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多学科、多角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既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有很高的拓展学术研究、丰富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