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古城》:
“苏州女儿”范小青写给古城的一封家书
栏目:读书现场
作者:苏雯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苏州古城同德里6号是作家范小青儿时的家。阔别旧居54载之后,她故地重游,并从同德里出发,走遍苏州老街旧巷,边走边写,如数家珍,写就其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生于斯长于斯,这是“苏州女儿”范小青写给苏州古城的一封家书。

  近日,由《文艺报》社、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江苏省作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苏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承办的范小青长篇非虚构《家在古城》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

  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丁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贞强等相关单位领导、专家及江苏省作协名誉主席、《家在古城》作者范小青出席研讨会。

  这是一部颇有苏州古城“传记”色彩的作品,将作家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经历与古城保护和改造的案例相结合,书写苏州古城的前世今生,记录时代浪潮中古城的整体变迁以及古城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景式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苏州古城保护的伟大实践,是一部立足传统文化、个人体验和文学表达,面向当下和未来的精品力作。

  “作家范小青为了苏州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做了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朱永新谈道,苏州社会各界十余年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城市,相信读了《家在古城》的每一个苏州人都有自己的话要说,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古城;而没有生活在苏州的朋友,也会因为这本书更加走近苏州,了解苏州,喜欢这座有故事的古城。

  邱华栋指出,不同于目前当代给城市立传的书写潮流,范小青通过编织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给我们呈现了既带着个人记忆,同时又是一种群像式的关于苏州古城文化保护的历程,让《家在古城》成为一本关于苏州的独特城市传记,也是范小青自己创作历程当中的一朵“奇花”。

  郑焱强调,《家在古城》是范小青在小说创作之外的一次全新的有意义的尝试,是江苏重大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它的体裁是非虚构,但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江南文化韵味、苏州传统文化的血脉、苏州文化特有的气质,都是与她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是她小说创作的延伸、拓展和深入,所有的情感自然流淌于笔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李晓东、梁鸿鹰、李朝全、刘琼、贺绍俊、王国平、付秀莹、邱振刚、刘颋、钟媛等作家、评论家与会研讨,给予该书高度评价,指出《家在古城》聚焦古城的保护和更新,不仅展示了古城改造的科学性与规律性,更体现了市民对古城的复杂情感,写出了“城与人”的双向互动。作品以“我”的视角触摸历史沧桑,呈现时代温度,其在场式的写作方式突破了纪实写作常规表述的边界,情感浓烈,叙事如话家常,充满现场感与画面感,极具亲和力与感染力。作品在有情的叙述中让古老的城市说话,让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苏州的历史文化、人文变迁扑面而来,不仅是一部文化佳作,对古城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家在古城》是我的第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在写作过程中,我收获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激情的感受。”范小青说道,其收获首先是震撼于古城的博大精深,其次是对“人与城”关系的理解,只有有人的城,才有生活的烟火气,有生长性,古城的生长性尤其重要。“苏州古城有幸,我本人有幸,出版社也有幸,大家一起合力,共同完成了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