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 杨自强 著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年4月出版
在《书店的灯光》这本书里,曾读到过当下阅读与写作已到死亡的时代的论述,但最后作者又说:“我们或许还在书海中畅游呢。”的确,杨自强的长篇纪实文学《淬炼:中国稀土科学家创新报国纪实》,让我数天畅游在书海中,且还让我信心十足地预计,会有更多的读者,因这本书的出版,和我一样义无反顾地一跃而入书海中去畅游。
合书细想,作者之所以能充满激情地写完此书,定是纪实中的许多人和事,在不断地撼动着他的心灵,不断地诱发他的精力,让他能倾心聚力、乐此不疲写下近30万字。是的,正是一个时代有这么一批稀土科学家,毫无私心地献身与担当,这样的人和事,才会似一团炙热的火焰,点燃了作者创作本书的激情和才情。
《淬炼》令人惊羡的第一笔,是打破了近年纪实文学就人议事的习惯性的沉闷写法。一上来,作者就从历史、自然、时代这三者合一的大视野出发,从讲人类文明史,引入中国矿物资源的开发史,并在丰富又简扼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石油时代这“四代”描述之后,引出本书的中心聚焦点:稀土。它一下让我们看到,我们所处的当下这个时代,正是一个继“四代”之后的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的“经济战争”中,“稀土”是一个核心的焦点,“稀土,事关中国国运”。这样,在层面明了之际,又让书揪住阅读的心,猛往里钻。
充满文学性的纪实写作,是本书作者创作时必然怀有的追求。令人欣喜的是,作者首先是一个有学养的作家。他所描述的四个时代,离我们最近的石油时代呈现在第三章《上下求索》中,是最为典型的一个显例。邹元曦与林森奖学金的历史性描述,已令我们大开眼界。而“国家需要的方向”和“把铁炼成钢”两节,让我们更近距离地看到,这一代科学家“为了祖国的明天”,是怎样“用汗水、用热血、用健康甚至用他们的生命,来换取明天的辉煌”的。这般深入地时时激荡读者心魄的描写,让我们在日常中看到了不凡。同样,在叙述由铁器时代到石油时代的叙事过程中,“中国稀土百年历史,滥觞于内蒙古高原南部一座铁矿的发现”,与“中国稀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人与时代的同步发展进程中,人与矿物质、人与自然相携共进,看到了深深蕴涵其内的“时代的有机性”。我说时代的有机性,它既是物质的,更是属于人类文明的。所以,作者写作的视野是那么宽阔,它跳出了以往的就事论事与单纯的写人记事,从战略矿物资源开发,从稀土的兀然变高变大变重,到人类文明史的由此再扩张,既把读者的心带入了深深的历史隧道,又把读者的眼光引向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发展”的前沿。并且,在如此宏阔的描述中,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着细节,让作品更有可读性与丰富性。如在讲述钢铁是怎样炼成时,举了石墨与金刚石的例子,因二者相差一点,六边形的平面结构的石墨,只能做铅笔芯,而正四面体立体结构的金刚石,就成了钻石。这样的插入性描述,一下提升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又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寻找(分离出)稀土的艰难性与重要性。科学与形象,数据与语言艺术,在这里正凸显出了作者学养的深厚和写作的娴熟。
基于当下读者的多元意识,写一代稀土科学家的人和事,当然史料与数据是基础,但如果写不好,则是干巴巴的纪实(录)。我还注意到了作者在本书中的两个亮点,一是记稀土历史与地质科学家队伍历史,在史实与数据之上的,是人和人在与自然物质打交道中的生命节奏。它奏响的是中国稀土这门科学建设的交响乐。在突出人与人的主体精神中,“让稀有变富有”和“铁花”“白云深入”“矿物是活的”交杂相向,更有主动与生动。作者以古典文献学专长的眼光,把稀土历史与地质队伍建设的历史,作了生动形象的诠释,瓦解了一连串术语与数据的无味,让我们读这两段历史时,仿佛既身临其境,又有识在身,一点就通。比如讲到“萃取”,作者以吴方言“油一路,水一路”之比喻,恰当明了地让读者对此法了然在胸,把物理转化成了艺术。让读者读了,非但得理,而且有味。就人物而论,写徐光宪立志要让稀土“稀有变为富有”,就多方位地描述他的博学、追求、严肃,他的高傲、低头和创新……一连串的生活场景与奋斗情景,生动中有惊险,危难时有爱国心,徐夫人高小霞轻轻的一句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让科学家精神瞬间挺拔而出。接下来若再回顾郭承基们在白云鄂博“淘金”,那“狼群环伺中的无畏起舞,悬崖峭壁上的展翅雄鹰,砥节奉公的谠言嘉论”,还有在“零下41摄氏度下的热血青春”,直被作者写得有血有肉,环环相扣,回肠荡气中,直击读者心坎。
《淬炼》的另一书写特点,是在对告知稀土与科学家创新之间的“有机”写作中,作者秉持的是一种历史加审美的建设性写作情态。这其中,作者行文中自然凸显的,是他笔下的稀土,既是自然的稀土,也是科技的稀土。随着写作的深入,两者又上升呈现出了经济的稀土和政治的稀土。而这一流程,均是在自然写作进程中的一种升华式的呈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书……是永放光辉的明灯”,事实也正是如此。读《淬炼》,它让我们在明灯下受益匪浅:年轻女科技工作者冒着孕育孩子会健康有损的危险,依旧勇敢地站立在实验的第一线炼稀土,让我们感知到了国比家更大的一种信念的热流瞬间流遍全身,激发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爱国心。当读到分量重大的科技成果奖的大奖奖金仅80元,而主创者仅获10元时,一些人惟利为大的私欲即刻就被粉碎!在《淬炼》中,从铁到钢到稀土,铁、钢、土并非呆板的物质呈现,而是让它们在拥有自己的本质生命之外,又拥有了与人交互的社会生命。在这三者之中,有祖国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国谋略;有改变积弱积贫、勇于创新、铸就科技强国的钢铁制造科技队伍;有站立世界前沿、率先拥有稀土冶炼先进技术的可触可敬光芒四射的伟大偶像。作者在纪实和描写这些人与事中,历史演变之链清晰而生动,每一笔都是在文学地叙述历史与描述奋斗中,放射出动人心魄的美育之光。阅读《淬炼》,其实已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回到了当年科学家为稀土而作艰苦卓绝的淘金探索的历史中,犹如赵树理所说的,“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是的,《淬炼》是在让读者开矿,是在让读者和这一批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初期的科学家们一起,再作一次艰难的旅程。这是心灵的阅读,也是一次精神的跋涉。
书存大理,文学有格,《淬炼》,它让作者笔下的大国精神熠熠生辉,让读者的美育感应如灵山秀水,在胸中涌出。在作者的笔底烟岚里,崛起一片时代新精神的海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