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沱江交汇的泸州城,自古是四川进入滇黔大地的重要节点城市,被称为西南要会。这里不仅物产丰饶,区域位置独特,而且景色秀丽,人文底蕴十分深厚。
三面环水的泸州城,其馆驿嘴与小市,隔沱江而望。在古代,进入泸州城,往往从小市乘渡木船,经馆驿嘴,进入泸州城。
这条水陆相连的通道在古代泸州,有余甘晚渡的美誉。来到馆驿嘴,临江而望,江面十分宽阔,是长江流域泸州全境最宽阔的一段江面。馆驿嘴的形象,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又像天鹅的头颅,因此人们习惯把它称为嘴。这个嘴前面加有馆和驿,宾馆的馆,驿站的驿,故称为馆驿嘴,那么它的来历,又是怎么回事呢?至今未看见相关的史料记载,也没有文章相关的叙述,倒是民间野史说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
据说古代做官,在到达泸州城之前,基本上已经是傍晚了,经过小市乘船到达馆驿嘴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在进入衙门进行交接仪式前,必须要在馆驿嘴停留,那么就建了这个宾馆,当时叫作驿站。馆嘛,就是吃饭的地方,驿站嘛,就是住宿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休整休整,然后盥洗,第二天穿着官服很庄重地进行仪式的交接。久而久之就有馆驿嘴之说,这大大方便了过往的差人和官人,也方便了来往行人商旅的住宿、停留。
这个交接仪式很有意思,传说如果离任的官员离开泸州时,当地老百姓夹道欢送,那么说明他的口碑很好,为当地老百姓和朝廷政府做了很多实事善事,深受百姓爱戴,老百姓都舍不得他走。如果在交接的时候冷冷清清,没有老百姓欢送,就说明这个官员在当地做官无所作为,不受老百姓待见。老百姓连欢送他都不愿意,巴不得他早早地离去。
这对后来的继任者也是一种警醒,让继任者看到民心向背。所以说事业的兴盛或者为官的好坏,口碑是在百姓心中的。传说当年杨升庵被发配边地路过泸州的时候,曾经在馆驿嘴流连忘返。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深有感触而写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举世闻名的词。李后强博士在论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是否是杨升庵在泸州写就的时候,曾用电脑模拟证实。无论从当时的环境、地理位置、山水风光,还是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和诸多元素,综合来看,证实这首词是杨升庵在泸州写就的。
杨升庵在发配边地云南的途中,前后在泸州待了14年之久,而且留下了很多诗篇。史书也有记载,跟泸州的各阶层人士关系处得非常融洽,他的很多诗词里面隐隐约约反映他的人生态度、人生经历,给我们深深的启迪。我们读他的这些诗词,特别是读《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感慨他经历了人生苦难以后的大智大慧,体会到这种人生际遇的可贵。所以从现在泸州人的智慧、泸州人的善意、泸州人的豪放、泸州人的淡然和豁达中,也可以看出其深受江河文化和杨升庵智慧的影响。
沿江四岸的江包括沱江、长江,在改革开放以前,江岸边的环境都比较脏,路也凹凸不平,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基础设施的不断修建完善和整个两江四岸民生工程的打造,所有的路都修好了,脏乱差的环境也治理好了。现在用条石把沿岸固定起来,水冲不坏,路也平坦,而且栽了柳树、香樟、小叶榕等很多树木。夏天的岸上,树木几乎遮天蔽日,和风习习,非常凉爽,而冬天满目青翠,没有一点冬天的萧瑟和寒冷之感。
特别是在城市长江边和沱江边的滨江路,以馆驿嘴为中心,这片区域还获得“2000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优美的环境让老百姓在河边散步、健身、游玩或者喝茶休闲时,都感到十分的惬意。这种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我们今天漫步在馆驿嘴、眺望东方日出的时候,内心的那种喜悦、豪放、自由、舒适,是十分自然的,也是十分幸福的。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馆驿嘴到东门口不到一公里的滨江路,建设得十分整洁漂亮。梯坎、堤坝,工整、有序、宽阔,阶梯层次分明,让游人和居住在此的老百姓出行十分安全便捷。而东门口在古代是出川经过泸州,浮流东下到重庆出三峡的一个重要渡口。
美学家王朝闻曾在他的一篇文章《夜泊泸州》里写到了东门口的繁华,包括在东门口附近吃泸州白糕、品尝泸州猪儿粑,给年轻的他留下美好的记忆,这些都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泸州幸福生活的呈现。当然作为重要的出水口、出江口,这个地方在今天已经按照旧有的模式,修旧如旧,在过去有军队把守,而现在已经是老百姓休闲观江、观水、观鱼、观鸟的一个重要平台。七年前,因为泸州环境变好,江水清澈,沿江两岸绿树成荫,鱼儿在水中欢快地畅游,吸引来了海鸥,从开始的几只、十多只,到今天的几百只、上千只。
今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力的过程之中,在净土、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具体措施方面,泸州市政府作出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当海鸥来到泸州过冬的时候,政府还出台了保护的相关条例。泸州的市民、青少年专门组织了海鸥候鸟保护志愿者协会。从这种行动、这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组织保护中,我们看到了泸州的希望和未来。老百姓每到节假日都搀扶着老人,带着小孩,在东门口城楼上对这些海鸥进行投喂。志愿者协会还专门张贴了一些温馨提示,只允许投喂面包屑、馒头屑,担心其他食物对海鸥有伤害。而这些远道而来的海鸥,在泸州市民热情的关心、保护和投喂下,对这片地区已由陌生变为熟悉,并与市民产生了亲密的关系,往往飞到人们面前,飞到投食者手上啄食这些食物。
江的对面有十里长廊的百年龙眼树林,这是海鸥晚上栖息之所。早晨它们飞到东门口江面上盘旋,鸣叫,向市民亲切地打招呼,与市民融为一体。这些精灵时而飞翔在高空,时而盘旋在江面,这种勇于飞翔、不畏疲劳、不畏艰辛的生存方式,给泸州的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对它们的勇敢和对生活的向往、对生存空间的追求,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江里的鱼群,包括鲢巴郎、水蜜子、鲤鱼等鱼类,见人就遛的情景没有了,人们喂海鸥掉到水里的食品,成了各种鱼儿的美食。野生的鱼呢,都仿佛变成了人类喂养的家鱼了。它们悠然自得地在水中嬉戏、游玩、争抢食物,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鸟、鱼、人、水立体和谐的图画,这正是这些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
事实上,泸州在唐代就对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并执着追求。我在读《泸州诗三百首》这本书的时候,发现李白曾经在泸州写有《叙旧赠江阳宰陆调》的诗篇,他从长江浮流而下到泸州,在东门口下船上岸的时候,看见了江畔荷花开、岭上杨梅鲜的场景。他十分感慨,再加上看见城内泸州人发自内心的愉悦和生活的悠然,他就买了一坛泸州春酒,去找他的老朋友江阳宰陆调共饮,由衷敬佩陆调在泸州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付出,也深感泸州的幸福生活来源于泸州老百姓的创造,这才有了他与陆调共醉话当年的诗意感慨。
而如今,作为泸州的老百姓,在滨江路休闲观鸟,蓝天白云下尽赏一片祥和美景的同时,还可在自家的阳台院坝门前栽种各种花草。特别是在市镇,各个街头都有绿化,都有鲜花,一年四季,不仅美酒在城里飘香,更有各种花卉绽放。难怪说,泸州不仅仅是一座美酒飘香的城市,还是鲜花盛放、芬芳四溢的城市。生活在这样两江拥抱、和风习习的环境里,是我们无数先人前辈所寄望、盼望的,在今天都实现了。
北宋诗人唐庚,曾在泸州滞留。对泸州、对泸州生活的情调颇为赞赏,禁不住留下这样让人感叹的诗篇: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
这样的美景,这样的生态环境,你怎会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