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它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众艺术,而且有着一种独特的社区团结功能。正如闻一多所言,舞蹈可以让人“感到自己和大家一同活着,各人以彼此的‘活’互相印证,互相支持,使各人的‘活’更加真实与稳固。……这群体生活的大和谐的意义,便是舞的社会功能的最高意义,由和谐的意义而发生一种团结与秩序的作用,便是舞的社会功能的次一等的意义”。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深入调查、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状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
《文化涵化与多元一体:长江流域舞蹈文化互动研究》一书是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教授叶笛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在线性文化视域下,关注长江流域民族舞蹈一体化的过程性与互动性,对长江流域典型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进行了专题性的深入研究,同时又以长江流域为主线,将长江流域分为青藏、滇黔、巴蜀、荆楚、吴越五个文化区域,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舞种及其文化生态进行区域化的资源调查与历史梳理,动态性地考察了各舞蹈文化区域之间的区内互动与区际涵摄。
该书注重历史文献收集与田野作业调查,对长江流域代表性的舞蹈文化信息搜集全面,对其涵化互动所引发的一体化结构研究深入,对整体性把握长江流域舞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该书还在理论层面系统深入地思考了现代文明进程中民族民间舞蹈的涵化问题。该书发现,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背景下,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舞蹈已经不限于区内互动与区际涵摄,作为多元一体的水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在其广泛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较之以往完全不同的涵化现象。
日本学者平野健一郎认为,文化触变(即涵化)过程中,不仅涉及原有文化形态及整体文化景观的变化,同时也牵涉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因此文化触变需要关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存方式的变化。从涵化的动态过程来看,文化触变经历了从旧平衡到新平衡的过渡转换。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多个文化主体之间因文化触变而产生文化疆界,文化疆界产生之后,受体文化接触到外来文化会经历文化抵抗再到文化整合的过程。 《文化涵化与多元一体:长江流域舞蹈文化互动研究》一书关注到了长江流域舞蹈文化涵化的日常性与过程性,对如下几个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
一是涵化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之下,呈现为多向性、多层级、多主体的接触。在纵向维度上,该书对现今五大区域舞蹈文化形成之前的原始舞蹈状况、发展演变、历史渊源、文化关系与传承现状进行了梳理,从而识别并确立作为单个独立的民俗事象的遗存样态。从横向维度来看,不同的非遗舞蹈依照地理、民族、信仰、语言等多重属性,分为青藏、滇黔、巴蜀、荆楚、吴越五个文化区域。在对舞蹈文化地理播布量化分析基础上,该书详细描述、分析了文化区内的,不同地域与族群舞蹈因民族迁徙、政治变迁、经济贸易、宗教传播等因素驱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区的区际文化互鉴互动。此外,该书还进一步探索五大文化区整体关联形成的长江流域文化集群,以及与其他不同文化空间内文化集群之间的互动。不仅于此,当长江流域舞蹈艺术以高度符号化的方式,纳入更高一层的全球化的文化圈时,又会和其他文化圈之间发生持续性的文明冲突与文化变迁。不断通过“正向涵化”与“反向涵化”再造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否会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同化”的风险呢?该书认为,涵化本身的运作机制与文化逻辑区别于同化,涵化的前提是文化的差异,是区域内的文化多样性;涵化的接受方具有文化过滤装置,能够对异文化要素进行意义价值的“再解释”。“即使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着,然而只要接受方文化的主体性得到了保全,从文化触变的机制来看,文化的多样性就不会消失。”当然,文化触变会对文化的统合和文化自身的独立性造成一定威胁,因而所引发的对于新的文化要素的抵抗也是必然的。
二是文化涵化过程中接受方的文化主体性问题。一般认为,涵化是“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如果将文化视作“有机文本”,文化主体就能够自主地选择涵化的态度。事实上,文化主体性的选择往往会淹没于整体性的文化景观之中。当然,也不能完全忽略多个主体之间的有机关联。学者杨际开认为,接受方既有对新的文化要素的抵抗,也存在对新的文化要素的内在“必要性”的感知,文化接触过程中,分散游离着无数的主体性、个体性的文化的感知与需求。对此,该书提出,应该从日常生活入手,采取更小的社会单位去动态地观测长江流域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如关注传统的村落空间到城市社区空间的转换等。
三是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该书对于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实证分析,采用了流域人类学、舞蹈民族传播学、舞蹈文化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框架。由于文化主体性的保全与文化独立性都需要统摄于文化生态空间范畴之下,因此,还关注了“舞蹈生态学”,对多维舞蹈艺术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展开了“形、功、源、域”综合性、宏观的、系统性的科学考察,以此涵盖舞蹈形态、功能、源流谱系和播布区等内容。此外,该书还综合使用了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视角,探讨了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变迁与功能。正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得该书能够巧妙地解决诸多复杂的问题。
库尔特·萨克斯在《世界舞蹈史》开篇写道:“谁不跳舞谁就不懂得生活。”舞蹈是艺术,又是我们的生活文化。只有从文化涵化、文化变迁、文化功能等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的宏观视角,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舞蹈艺术。《文化涵化与多元一体:长江流域舞蹈文化互动研究》一书,不仅有宏大的理论视野,还有切实的微观研究,开拓、深化了当代舞蹈人类学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