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的声乐中国化路径研究
作者:魏娉婷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们发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是我们应时刻牢记与践行的方向。现在中国的民族声乐已进入新时期,融合多元化的发展势在必行,如何守正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声乐体系,并发展成为中国声乐学派,展现中国民族声乐的魅力,使得中国在世界声乐舞台上具有话语权,这是我们民族声乐人应追求的方向和目标。</p>
<p><strong>  民族声乐的定义及现状</strong></p>
<p>  狭义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指中国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也有人称为学院派的民族唱法。本文采用狭义概念。</p>
<p>  近几十年来,民族声乐有了飞速发展,当然也存在着发展上的一些弊端:一是民族唱法所谓“科学性”带来的危害,导致千人同声,艺术个性丧失;二是学院派民族唱法,以非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声乐教学倾向,教学体系较单一,缺少艺术个性;三是缺乏对民族声乐的认同感,学生对西欧声乐文化的崇尚,声乐教学缺少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对民族声乐文化审美意识存在不足等。</p>
<p><strong>  声乐中国化的目标、路径</strong></p>
<p>  声乐中国化的目标是文化自信下民族声乐改革的方向,何谓中国化,它是扎根本土,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的艺术标准、欣赏标准为研究方向,建立具有中国符号的民族声乐体系为目标,实现文化输出。</p>
<p>  路径是在了解民族声乐生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及民族民间歌曲为切入点,以民族声乐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内容中国化、演唱方式中国化、表演形式中国化、创作中国化、教育教学中国化五方面挖掘民族声乐中国化主要方向,提出中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建议和对策。</p>
<p><strong>  声乐中国化的具体内容</strong></p>
<p>  内容中国化是指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应包含民族民间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歌剧选段、文人歌曲(琴歌和古代歌曲)及中国韵味和特色的创作歌曲,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声乐作品,例如“胡笳十八拍”“姜白石艺术歌曲”等。但大多数民族声乐学习者对此了解甚少。很明显,整个社会及民族声乐教育对古代声乐作品的重视不够,没有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推广,这其实是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精髓,这些都未学习和研究,没有继承。</p>
<p>  演唱方式中国化,意味着它应具备民族声乐一般特征:字正腔圆、字真义切、以字行腔、声情并茂、情理交融等特点。“字正腔圆”指歌唱字头的正确和字身的圆润饱满。“字真义切”指字音的清晰和字义的分明。“以字行腔”,“腔”一般是指歌唱的字腹。在歌唱时,腔应随字走,字头对歌唱的语气和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母音是演唱的关键所在,声音的连贯与流动,靠的就是母音之间的无痕流畅转换。“声情并茂”反映了歌唱声音与情感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两者间的“有机协调”,需要有效兼顾。“情理交融”是指歌唱时感性与理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既要有充分投入的思想感情和声音输出,也需要有理性地控制,而不是毫无节制地滥用声音或情感泛滥。</p>
<p>  从表演形式看,现在大部分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采用的是两种伴奏形式:钢琴伴奏和现场乐队或MIDI音乐。但像古代或民族民间歌曲等声乐作品,这样的表演形式是不合适的,它很难起到烘托中国作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增加古琴、扬琴、二胡、笛、箫等民族乐器来映衬,使其更加相得益彰。另外,民族声乐的灯服道效匹配也很重要,在民族声乐舞台上,大蓬蓬裙、公主裙比比皆是,尽管造型很美,却让人跳戏,难以引人入胜。</p>
<p>  没有高水准的中国特色原创音乐作品,何谈演唱?民族声乐便无从谈起,因此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中国化是实现声乐中国化的关键。作品创作的中国化,首先要培养人,“西方音乐教育中心论”对几代音乐人的影响至深,许多创作者对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驾轻就熟,和声曲式结构、复调、配器等理论技术不在话下,但对中国音乐创作方法知之甚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热爱传统音乐文化之势日趋高涨,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深入钻研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技法,呈现出越来越多高水准的优秀中国作品。</p>
<p>  声乐教育教学中国化具体是:一是培养目标,找寻属于本民族的“中国声音”,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人才。二是教学理念,对比西方,特别是意大利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通性与独特性,打破盲目推崇西方混声声乐教学法,运用戏曲、曲艺、民族民间唱法等唱腔特色,融会贯通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三是课程设置,除了本身民族声乐课程外,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课程、戏曲唱腔课程、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教程、流行演唱等课程。四是教学内容,以中国文化、中国题材的作品为主,提高“母语音乐”认同感,并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声技巧上,除了沿用西方美声母音发声技巧训练之外,还应加入和借鉴戏曲常用的“吊嗓训练”等。五是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式教学法,以自由愉悦唱歌为前提,像民族民间歌曲那样,可模拟朴实的生活场景,找寻其演唱的自由之境。六是考核方面,必选加自选,选择戏曲、民族民间歌曲或者流行及改编歌曲,强调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驾驭。七是师资力量,除了掌握西方声乐发声技能基础之外,还需掌握大量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大量作品的演绎能力。</p>
<p>  总之,要借鉴中国戏曲、曲艺和民族民间歌曲精华,避免拘泥于“程式化”的套路,将其表演内涵和精神内核进行融合与创新,使民族声乐焕发新特点,健全“中国化”标准,提高民族声乐人才走向世界的能力,从而推动具有国际化水准及影响力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p>
<p align="right">  (作者系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二级演员)</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