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前世今生
栏目:钩沉
作者:白效咏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国的名胜中,西湖无疑是名片式的标志,不仅有秀美的湖光山色,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便是对西湖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算起来,西湖的形成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武林水:西湖的前身

  典籍对西湖的记载,最早的是《汉书·地理志》:“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武林水便是西湖的前身,彼时的杭州市区还是一片浅海湾,时而露出水面,时而隐入水底。这一方山水还隶属于灵隐山下的钱唐小县。 《太平御览》引刘道真《钱唐记》:“昔县境逼近江流,县在灵山下,至今基趾犹存。”灵山即灵隐山。古人称水,都是指河流,武林山是古人对灵隐群山的泛称,西湖还是灵隐群山下一道狭长的水湾,从今石涵闸一带流出蜿蜒入海。

  也就在东汉时,今日的杭州老城区部分渐渐成陆,与钱塘江口若断若连,西湖雏形渐现。在会稽郡议曹华信的主持下,修筑了一条防海大塘,从此西湖与钱塘江隔开,正式形成。《水经注》引《钱唐记》云:“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按:家字当衍)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华信以买土为名,欺骗老百姓将土石运往筑塘之地,筑成防海大塘,将西湖与海口分开。有了防海大塘的保护,塘西之地加速成陆,西湖水面也抬升,由狭长的水湾变为湖泊,并逐渐稳定下来,钱塘县治也由灵隐山下迁至古时钱塘门一带。据此推测,这条防海大塘应该在今杭州中河路附近。

  “州傍青山县枕湖”格局的形成与西湖

  袁宏道在《山阴道》诗中说,“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当时的钱塘县还属于遐陬僻壤,西湖的美,还有待文人来发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钱唐郡置杭州,开皇十一年(591年),杨素依凤凰山筑城作为州治,“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是为最早的杭州城。至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又将钱塘县治移至钱塘门内教场地,从此,杭州进入“州傍青山县枕湖”的城湖相依时代。

  杭州的出现为西湖的命运带来转机,杭州城的崛起又离不开西湖。原因在于“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苏轼:《钱塘六井记》)。唐建中二年至兴元元年(781年~784年),李泌出任杭州刺史,在涌金门至钱塘门沿线开凿相国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龟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解决了杭州居民饮水问题。从此,西湖便成为杭州的饮用水源,这也是杭州历史上诸多湖泊湮没而西湖独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湖第一个知己是长庆二年(822年)出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此前唐代的许多诗人如孟浩然、李白都到过杭州,并留下诗篇,却无一语及西湖便是明证。此时白居易已届晚年,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把更多的心思寄托于游山玩水,“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在白居易笔下的“馀杭形胜”中,西湖便是最亮丽的风景之一,他用一双诗人的眼睛,寻觅着西湖的美,并形诸诗歌。无论是春日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还是夏日的“绕郭荷花三十里”,都让诗人心旷神怡,暂时从尘嚣中解脱出来。据目前文献,西湖得名即来源于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诗。

  白居易在杭州的三年,对西湖做了三件影响深远的事:第一件便是重新疏浚六井,保障杭州市民的生活用水。第二件是在钱塘门外上下湖之间修筑白公堤,增加西湖的蓄水量,并修筑石涵闸,作《钱塘湖石记》,制定西湖灌溉用水约法,保障了滨湖千余顷农田的丰收。白居易所筑白公堤,据文献推测,当在今之石函路至钱塘门遗址一带,其作用主要是增高与下湖之间的堤防,拦蓄更多的水量。第三件是留下大量称颂西湖美景的诗篇,使西湖美景随着诗篇的流传闻名天下,开辟西湖作为风景名胜的新纪元。

  两宋时期西湖之美意境的拓展与西湖十景的形成

  杭州在吴越国时期乃其首府,有术士在钱镠奉诏扩建王宫时建议填西湖建王宫,享国可千年,被钱镠拒绝:“百姓藉湖水为生,无水则无民。”不仅如此,钱镠还“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设立了第一支专门养护西湖的队伍。

  宋初的西湖乃是清幽清静的隐居胜地,潘阆“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林逋“夕寒山翠重,秋净鸟行高”,所刻画的都是寂寥空旷的意境。开辟西湖审美新境界的是被称作“西湖长”的苏轼。元祐五年(1090年),备受新旧党排挤的苏东坡出知杭州,那时,西湖已是“水浅葑横,如云翳空”,一半的湖面都已淤积成葑田,其余也变为浅水荡。

  苏轼担心任其发展下去西湖将从世上消失。“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于是上疏朝廷,提出五条理由,请求重加疏浚。一是西湖经王钦若奏请为放生池,为皇帝祈福,不宜废弃。二是西湖为杭州城的饮用水源,“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一旦西湖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其势必自耗散”,不可废弃。三是西湖周边良田及下湖尚仰仗着西湖水灌溉,不应废弃。四是西湖还是运河的蓄水池,保障运河常年通航无碍,故不能废弃。五是西湖水质清洌,杭人以之酿酒,岁缴酒税二十余万缗,不便废弃。

  苏轼的建议得到朝廷支持,便开始对西湖进行全面治理,并以疏浚出来的湖中葑草淤泥筑成长堤,“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置六桥,建九亭,以为游人玩赏驻足之地” ,这是最早的苏堤。据《舆地纪胜》载,苏轼所筑之堤,“自孤山抵北山”,也就是说那条最早的苏堤是经过孤山的。淳祐《临安志》称“行人甚便之,因为公立祠堂于堤上”。继任者林希还为这条横跨湖面的长堤题写了名字:苏公堤!

  可惜这条苏堤仅仅存在了十年,便毁于激烈的党争。据《舆地纪胜》载:“其后禁苏氏学,士大夫多趍时好,郡守吕惠卿奏毁之。”此后,这条长堤便消失在湖中六十余年。直到乾道年间宋孝宗将其修复。说是修复,其实是重新修筑,地址也改到了今天苏堤所在的位置。《舆地纪胜》对此纪之甚详:“乾道中,孝宗命作新堤,自南山净慈寺门前新路口直抵北山,湖分为两。”这条新堤依然名为苏公堤,又复建了六桥,自北至南依次为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锁澜桥、映波桥,亭榭较之前加多。

  苏轼对西湖的贡献,绝不止于疏浚西湖、筑苏堤、建六桥,他的另一大贡献是进一步探索西湖的美,开拓西湖新的审美境界。苏轼有诗云:“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已经意识到西湖之美的丰富内涵。他独具慧眼,发现雨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也开了明人赏雨湖、月湖和雪湖的先声。

  西湖最著名的景致,莫过于“西湖十景”了。十景大约得名于南宋理宗时期,最初称“湖山十景”,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西湖”云:“近者画家称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苏堤春晓、曲院荷风、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两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映月。”南宋的宫廷画师从万松岭出钱湖门到达西湖很近,西湖秀美的水光山色遂成为他们绝佳的写生题材。这一时期,以《湖山十景》为题材作画的画家有马麟、叶肖岩、释若芬、陈清波等,此后,元明清画师吴镇、李流芳、王祈原、董邦达等不断踵事增华。“清人翟灏、翟瀚在《湖山遍览》中说:“考凡四字景目,例起画家,景皆先画而后命意”。湖山十景”,很可能是南宋画师们为自己画作所题拟的名字,随着画家们的佳作而广为流传,人们“按图索骥”,一一在西湖及周边寻找到原型,这便是十景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少不了诗人的推波助澜,张成子、周密、陈允平、王洧都写过关于十景的组词或组诗,此后元明清文人代有继作。因此,“西湖十景”从诞生开始,就浸透了浓浓的文人的审美意趣。

  明清西湖十景的兴废和晚明文人对西湖审美境界的再开拓

  宋亡之后,元代统治者认为“西子亡吴,西湖亡宋”,既不允许修筑杭州城池,也不再疏浚西湖,至明,西湖又是葑草蔓生、湮淤太半,“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这次挽救西湖的是杨孟瑛,正德三年(1508年),“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列插万柳,顿复旧观。”到了嘉靖十二年(1533年),钱塘县令“王釴令犯人小罪可宥者,得杂植桃柳为赎,自是红翠烂盈,灿如锦带矣。”

  但西湖十景则已几近荒废,陆次云《湖壖杂记》载:“所云十景如三潭印月,人所不知;柳浪闻莺、麯院荷风已无其迹。”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修西湖十景,这次重修,一是对湮灭的柳浪闻莺、麯院风荷进行重建。柳浪闻莺本在南宋聚景园内,聚景园为南宋皇家园林,园内有柳浪桥,仇远诗所谓“柳桥烟淡一莺鸣”是也。重建时于涌金门南古柳洲显应观故址处构建亭榭,安放康熙帝所题“柳浪闻莺”碑,又沿堤遍植柳树。另一处重建的是“麯院风荷”,原址在洪春桥附近,濒临西湖西岸。明时西湖已不到洪春桥,清初重建时,移到苏堤北山第一桥西,并建迎熏阁、望春楼等。二是康熙帝亲笔题写十景之名:苏堤春晓、断桥残雪、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至此,十景名称与地址稳定下来。

  晚明文人玩赏西湖并不甚重视十景,特别钟爱雨湖、月湖、雪湖的意境。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玩赏雪湖始于瞿祐、凌云翰,两人为西湖题品“雪湖八景”,分别为:鹫岭雪峰、冷泉雪涧、巢古雪阁、南屏雪钟、西泠雪樵、苏堤雪柳、孤山雪梅。光大者为张岱、汪珂玉。张岱心目中的“善游湖者”,应能“深情领略”西湖之三余:冬湖、夜湖、雨湖。“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空濛,何逊晴光滟潋。”领略到其中深趣,方可称西湖之知音。典型之举当是他湖心岛赏雪,为后世构建了空寂而至美的雪湖意境。另一派文人代表高濂等着意品玩西湖的四时之美,湖心岛三塔基看春草、西泠桥畔看桃花飘零,高濂都能把玩出美的意境。

  在杭州市政府的治理下,今天西湖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其水域也基本达到了明清时的盛况,成为全国最热门的名胜旅游区之一。我们今天观赏西湖,不仅在观赏湖光山色之美,更是观赏前人所构建的西湖十景、雨湖、雪湖的意境,跨越时空与他们做心灵的交流。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公管学院文管系主任,副教授,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