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环境不断变化发展。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使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空间表达受到较大影响。一些中国画家对表现空间有了新思考,一改传统式单一的空间表现方式,打破了空间的有限表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艺术新思潮、新局面。
中西方绘画空间意识的区别
自然空间是绘画空间的来源。绘画空间由自然空间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发展而来。自然空间相比于绘画空间而言,在目之所及的相对范围内具有可测量性。绘画空间一方面来讲它不是物质的,虽然视知觉可以感受到,但有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艺术家根据对自然世界的感知、感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绘画的一些技法在画面构建出一个具有艺术性和情感性的虚拟空间,更具有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绘画空间又是物质的自然空间的反映,它需要通过客观存在的物质将其呈现出来,是经由客观到主观又回到客观的一个过程。而中国写意人物画注重了前者,西方人物画侧重了后者。
受西方绘画艺术影响,一向秉承既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践理念的中国文化艺术,其中包括中国写意人物画在注重“虚拟空间”的同时,也逐渐考虑“真实空间”的表达。
画面非逻辑性空间的表达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西方画家开始寻找表现画面空间的新方法。画家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以一种不真实的方式将其结合起来,把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超越自然逻辑的梦境和幻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些以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画家摆脱原有的空间与时间,重新定位了绘画中的客观。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这种空间自由,启发了许多现代中国画家,也给当代画家提供了表达现代人心理状态的新手段。
比如当代写意人物画家曾健勇就采用了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方法,将超现实主义的场景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并逐渐增加风景在自己绘画中的比例,从而扩大了自己绘画风格的界限。《规训者·启示》画面中穿着黑色披风的男孩,既有着艺术家早期绘画中常见的少年形象,同时又有着更多超现实意味。艺术家十分聪慧地在现实与超现实中间设立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逻辑顺序,赢得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又比如党震利用纪念碑式的人物形象来讲述自己对都市人物水墨的新体验,把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形式运用到画面中,将人物“程式化”、将场景构图戏剧化,营造出一个奇幻的舞台空间。符号化的造型与多个不同视角下的空间共同构成一个虚幻的画面。
画面空间的平面化趋势
在现当代水墨人物画中,画面空间越来越趋于平面化,这种变化和西方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以色彩平涂、装饰性绘画和分解解构这三种为主要表现手法。
野兽派的代表画家马蒂斯将色彩的平涂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舞蹈》以极其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体的动态,将颜色区域化,用平涂的手法将画面空间平面化。《红色的和谐》在色彩平涂的背景基础上,在桌布、服饰等处理上又加入了装饰性的元素。这种色彩平涂加装饰元素的运用,使画面空间在视觉上更加平面化。
在20世纪西方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中,将所画的人和物进行拆解、变形、分割,然后再将其重新组合,打破了空间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新的表现形式将画面空间的复杂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反而加深了画面空间的平面化趋势。这些也影响到中国画家的创作。
比如在画家王彦萍的《人物》中,将人物归纳为简单的纵向长方形,而人物左右两侧是横向分布的几何形体和不规则图形,且都是围绕中心展开,增添了画面起伏,也呼应了主题形象,使之避免画面单调感。画面中利用光影明暗对比将画面分割,又将人物和物体用几何造型的方式重组,强化重点物体的边缘线,将复杂的画面关系简单化,突出了形与形之间的对比,以画面之间形象的重叠、错落来表现前后的空间关系,以分解重构的方式使复杂的空间关系趋向平面化。
可见,中国水墨人物绘画空间平面化是时代的产物,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西方绘画思想影响密不可分,也是艺术家尝试的新的绘画语言和艺术的表现形式,能更好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和时代精神。
中国人物画的空间意识和个人境界既是自由精神的结果、活生生的本质形式和感知,也是造型艺术传承和再创作过程的理性推理。无论是在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绘画中,艺术家都不只是被动地追随外部世界、独特地模仿外部世界、为绘画形象寻找灵感,而是坚持向内看,建立外部与内部的和谐,用理性规律平衡绘画的方向和语言。在坚持全球视野、秉承自身笔墨传统下,相信当代中国人物画的空间表达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