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陆春祥的散文集《水边的修辞》,以富春江为核心视角,以“你”“我”“他”三部分书写故乡深厚的历史,作家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时代大潮中的家乡人物。书名为《水边的修辞》,自然全书以水为核心,将人物故事结构自然融合,笔锋行云流水,主题自由挥洒,细节交织蜿蜒。全书故事的发生地在富春江以及支流岸边,富春江水是静态的自然存在,富春江水更是动态的,是两千多年流动着的历史人文、人生百态。
这是一本关于故乡的书。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故乡有着极其特殊的意蕴。古往今来,乡愁是人们共同的牵绊,是文学与美学的永恒主题。陆春祥在该书序言里面说道:“写作者最想做的事,便是让他的故乡显得与众不同,而且还要足够的与众不同。”从远处回望故乡,故乡就是一本深厚的大书。于是,作者选择从远处眺望,从近处观察,置身其间又超然物外。作者显然相信,对于故乡,只有选择回望过去和见证今日,才能够真正理解故乡的厚重历史,了解在故乡成长的自己,以及认识在滚滚历史潮流中不断发展的我们这个时代。
被誉为“钟灵毓秀之地、潇洒文明之邦”的桐庐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位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著称于世的富春江边。作者说,富春江的核心就是一条江,两座山,四个人。这四个人就是“你”卷中的桐君、严光(严子陵)、范仲淹和黄公望。可以说,这四个人支撑起了富春江的精气神。陆春祥指出严光是富春江精神的核心。“淡泊以明志”,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精神高度。书的开篇便讲严光的引导者——桐君。桐君是济世者,亦是隐逸者。为纪念这位“华夏中药鼻祖”,桐庐正因桐君而得名。桐君指引了严光,严光又指引了后人,比如范仲淹和黄公望。范仲淹写下《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黄公望绘出《富春山居图》,谢灵运、杜牧、王安石、苏轼、李清照等都在此留下诗文,以诗抒怀。青山依旧,流水潺潺,严光的精神追求已经深深融入山水之间,在天地之间流传。
“我”卷是作者以个人在富春江边的成长经历对故乡的致敬。作者在《百江辞典》里面讲,“富春江的支流如人的毛细血管那么多,百江没有一百条江,却有不少的溪:罗佛溪、罗溪、白鹤溪、前溪、后溪……”书中,作者沿着记忆的河流追溯罗佛溪边的白水小村。桐江陆氏的始祖何在?从南宋陆秀夫到陆游,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源头,每一个姓氏都有它的出处,从何处来成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追问。斫柴、放牛、农事、看戏、高考,作者沉浸在记忆的河流中,诉说着在“美院”七年的教学经历,在圆通路5号接办《桐庐宣传》、创办《桐庐报》,以及他的孙女瑞瑞,这也成为了作者另一部著作《论语的种子》的起源。
富春江是如此丰富与宽广,滋养了生活在这个时代富春江畔的他们,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作者在“他”卷中记录了这个时代中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从“陈钰”到“陈雨霏”,怀揣着“羽飞”梦想的陈雨霏成长为世界羽毛球冠军;在分水江边稻田忙碌的胡培松坚守着他的“乃粒”,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专家;山里的孩子陈雪萍沉浸在戏剧的世界中,铭记前辈“戏比天大”的教诲,成长为越剧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大山的儿子”赖梅松继承了如大山般坚韧的性格和品质,成长为现代物流中通快递的掌门人。在作者的笔下,流水与时间、古人与今人、生活与梦想,相互交织,相互诠释。
书的最后,陆春祥带着读者来到富春江边的“富春庄”。王维有“辋川”,杜甫有草堂,陆游有三山别业。作者说:“我只是一个平常的写作者,但梦想没有限制,我也梦想有一个庄,一个舍,一个堂。我的庄叫富春庄。”书院落成,院里有一首题诗:“富春山下富春江,富春江对富春庄。高山流水择邻地,我在庄里写文章。”
陆春祥讲,写散文从做学问开始。历代笔记新说已经成为了作者近年来写作的一个重点。这本散文集被作者称为NEW笔记,叙事方式呈多种形态,或自叙、或转叙,犹如斑斓的万花筒,语言文风中很明显地渗透出笔记风格。作者说,除了诗词赋以外,从汉魏六朝至唐宋元明清,大量的文体就是笔记。这正是作者几十年阅读古典著作,日积月累浸润于笔锋的。作家的奇思妙想散发于书中的文字,这种奇思妙想又基于对文献的挖掘和合理的想象。作者在《富春山隐》中畅想了与严光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谈,“现在,和煦的春风里,我和白发渔翁庄光,就坐在钓台上闲聊”。作者还虚设了一场在山中云游,成为一峰道人的黄公望与一个骷髅头的对话,这场对话是作者对黄公望的理解,是作者眼中黄公望对严光的理解。
关于书名,陆春祥说,在出版前,他一直苦思其书名而不可得,一天半夜醒来,灵光闪现,“修辞立其诚”,于是书名《水边的修辞》一跃而出。修辞是一种文学手法,更是一种对于“道”的诠释,“诚”是修辞的根本。江水的流淌孕育了作家的文思泉涌,荡涤在回忆之河中,作家获得了另一种遥望故乡、观察世界的方式,回应世间万物、思索如何存在、畅享天地人生。绵延了数千载文化的富春山水,滋养了这片土地,如今还会继续润泽着这个时代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