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稀有剧种活起来、火起来
——豫剧人李树建携河南戏曲五进清华公益演出
栏目:视线
作者: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怀梆大型现代戏《杨介人》剧照

  日前,豫剧人李树建携河南戏曲五进清华公益演出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紧张有序地进行了两天三场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不断拍手叫好,表达对戏曲的喜欢和对戏曲人的赞美之情。

  李树建曾多次带河南稀有剧种走进梅兰芳大剧院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展演。此次公益演出是河南戏曲第五次来到清华大学,活动旨在弘扬戏曲文化,促进民族艺术传承,推动河南省稀有剧种的发展,为稀有剧种开拓市场、注入活力,让这些“天下第一团”活起来、火起来。

  活动由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郑州广播电视台承办,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河南广播电视台月阳工作室、郑州一景文化、河南艺编文化传媒协办。

  怀梆是我国古老的稀有剧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沁阳市怀梆剧团)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怀梆艺术专业表演团体。其表演风格粗犷激昂,唱作并举,擅演文武带打蟒靠架子戏。此行走进清华大学演出的是怀梆大型现代戏《杨介人》,该剧讲述了革命先驱杨介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历经艰险、百折不挠,三次入狱、铁骨铮铮的革命生涯。

  太康道情源于道教乐歌,唱腔欢快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其声腔或低回婉转、妩媚柔情,或俏丽活泼、欢快激越,加上衬腔、衬字和弹舌音的特点,擅长叙事抒情,表现家长里短民间俚俗,充满了乡土气息,多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和小丑)为主。2006年,道情戏(太康道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次是太康道情第三次来到清华大学展演。此次演出的是新编历史剧《王钝》,通过王钝查办地方豪强、为民除害的故事,塑造了王钝清廉正义的人物形象。

  11月4日晚,“豫剧人李树建携弟子暨稀有剧种走进清华大学公益汇报演出”举行,其中既有豫剧经典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选段、新编历史剧《程婴救孤》选段以及现代戏《我爱我爹》选段,也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比如蒲剧《梵王宫》“挂画”一折、怀梆传统剧目《汉宫血泪·锦袍计》选段、道情戏传统剧目《王金豆借粮》“绣房”一折、河南省级非遗项目信阳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还有武戏《美猴王》、戏歌《我是豫剧人》、网络戏曲小品《国潮戏韵》等节目。李树建携中外弟子同台演出,充分展示河南戏剧的生机与活力。

  “河南戏曲特别是稀有剧种,哪一个剧种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咱不能让它失传,如果失传,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千古罪人。”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说:“稀有剧种既要坚守民间草台,还要能登上高雅殿堂。这些年我们河南稀有剧种很争气,发展得很好。小剧种,只要坚持不懈去努力去传播,就能变成大剧种。”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对质朴的河南戏曲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她说,校园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基层院团带来了清新的乡野气息,和校园文化互补,让青年人在接受现代时尚艺术的同时,也能更了解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

  太康道情三次进清华演出,表演了《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和《王钝》。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表示,通过展演、学习、交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让他们站在了舞台中间,对太康道情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展演期间举行的研讨会上,袁新文、宋合意、崔伟、蒋洪广、李小菊、景俊美、李晋荣、郑荣健、靳文泰等来自传媒界、戏剧界、文化界的专家代表就河南稀有剧种进清华展演,与李树建、唐嘉辉、李志远、张建萍等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负责人、河南戏曲人展开对话,深入交流。大家达成共识:因为进了北京、进了清华,这些稀有剧种树立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对他们的发展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党和国家支持传统戏曲文化发展的政策非常好,关键是戏曲人如何有作为。与会专家认为,河南戏剧界抱团取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值得所有戏曲人学习借鉴。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