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李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它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要求在高等教育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中,主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各类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价值塑造的内容同向推进,相互促进,实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与传统思政课相比,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需要主动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机结合,主动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机融入价值塑造的要素,最终实现“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娘子军操练舞课程,可以实现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要求有机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三全育人”效果。

  在课程预习环节,可要求学生观看舞剧《海盗》花园三人舞,重点熟悉阿拉贝斯克(Arabesque)接单脚尖向外旋转(Pirouette en dehor)动作。这是一个非常柔美、纤长的动作组合。这一部分不仅是全变奏难度最高的技术技巧,也是整个舞段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学生在其他课程训练中,已经对这个变奏的动作组合非常熟悉,因此可将其作为引入部分训练。

  课程开始后,给学生展示双手持枪、射击瞄准、双臂抱枪、军姿站立等军人的形象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展开讨论:同样的脚下动作如果想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需要做怎样的改变?塑造军人形象需要加入什么元素?根据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总结,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照片中的军人动作,模仿并加入刚刚的组合当中:规定阿拉贝斯克(Arabesque)时“瞄准”,单脚尖旋转(Pirouette)时“抱枪”。

  若干次练习后,学生基本能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比来感受古典芭蕾与中国芭蕾强烈的差异。经典的《海盗》三人舞女变奏集中体现了古典芭蕾柔美、飘逸的女性身体形象。我们可以利用芭蕾的挺拔,使古典芭蕾为军人形象的塑造提供助力。具体而言,阿拉贝斯克(Arabesque)接单脚尖向外旋转(Pirouette en dehor)的动作组合改变了上身的形态后,表演者的重心、体态都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助力塑造英气十足的中国女军人形象。

  接下来,继续启发学生观察动作细节并融入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动作设计的意义。

  战场上,战士在不停射击的情况下,铁的部分会发热,所以,拿枪永远要握在道具中间以及枪把手部分。抱枪时,一定要将手固定在肩膀和胸前,这样可以保证几个人的整齐划一。“瞄准”是为了打中敌人。只有眼睛、枪的瞄准口以及目标“三点一线”,才有可能瞄准,注意枪头一定要平,不可朝下。当我们想要瞄准时,头一定会向枪的方向倾斜,这改变了平常的体态。瞄准时,身体一定是向前倾的,这时加入阿拉贝斯克(Arabesque)舞姿,我们会发现,加入枪的道具本身已经有难度了,加之还有规定情境的演绎,因此阿拉贝斯克(Arabesque)本身的重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跑动的时候、冲锋的时候,要保障枪的“安全”,千万不可以“擦枪走火”。娘子军是正面人物,枪头不可向下,一定要朝上。另外,做帕科吕(pas couru)舞步时一定要注意,右手一定要贴住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枪不乱晃。

  通过这些要求我们能够感受到,娘子军演员的身体是“脆的”,是整齐、有力度的。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干净利落,有攻击性,才能够体现娘子军的力量与气质。

  最后,注重引导学生从舞剧创作者的角度进一步集中学习《红色娘子军》创编过程和历史脉络,这有利于将课程思政的要求有机融于芭蕾舞教学,实现“三全育人”。

  站在舞剧创作者的角度,想想老一辈舞蹈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创作中国芭蕾舞为什么选择《红色娘子军》的题材?《红色娘子军》能够演出至今,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契机,与1963年12月25日至1964年1月3日,由文化部、中国音协、中国舞协在京联合召开的“首都音乐舞蹈工作座谈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座谈会提出音乐及舞蹈艺术必须走“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路线,由此提出芭蕾这门“外国”的艺术如何“民族化”的问题。

  前辈艺术家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在选择题材的时候,娘子军作品在当时家喻户晓,有一定群众基础。电影中已有的音乐主题很好,并且娘子军以女性为主,有利于发挥芭蕾的长处,有可舞性。在此基础上,编导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锁定了红色娘子军的题材。3位编导赴海南琼海娘子军的故乡进行取材,到万泉河边采访娘子军的亲历者、学习海南本土的黎族舞蹈。回北京后3位编导及演员继续深入部队,和军人一起训练,感受军人身体语汇。 《红色娘子军》之所以能够如此有生活、如此真实,离不开所有编导、演员对生活以及人物的体验与揣摩。经过采风调研,主创将芭蕾与戏曲舞蹈、少数民族舞蹈、军体操等元素结合,创造了属于中国的芭蕾身体。

  《红色娘子军》作为新中国创作的第一部成功的芭蕾舞作品,实现了中国芭蕾的突破,开拓了芭蕾的中国风格,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红色娘子军》激励今天的中国芭蕾舞人自问:芭蕾艺术应如何反映日新月异的中国?如何巧妙运用外国艺术优点,结合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变迁,体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红色娘子军》这部经典的中国原创芭蕾舞剧,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的舞蹈艺术教育,将始终坚持做好课程思政,使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的舞蹈艺术家、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