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桥,引来很多红男绿女围观。我也不能免俗,深秋落叶满地的时候,我来到小桥上,想着这座小桥的前世今生,便有了一些感慨。我伫立于桥中央,思绪像高铁一样无声奔跑,痴痴地望着修葺一新的小桥:桥面铺着光滑的褐色石板,没有设置护栏,桥两边各排列着14个圆形小石墩,不知是为了平衡重量还是为了美观。
14是个吉祥数字,1代表“有”,4代表“喜”,在这个天天有喜的年代,一座失而复得的小桥就这么重见天光。两个二十几米宽的小水池左右守护着中间的小桥,碧波簇拥着,泛着一圈圈的绿意。
看着如处子般静处的温水柔绿,我不由感叹,这水已经不是当年可以通江达海的活水,而只是供人欣赏的一潭静水。很多年前,我第一次来钦州,曾经看到这座小桥。那时的它,像个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老汉,满身尘土,蓬头垢面,但它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自己弱小的躯体送行人到达彼岸,或者经过桥下两眼大孔,摇着小船随江而行。
十几年前,钦州大兴土木之时,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成全,将小桥深埋于地下。一晃经年,那座承袭历史光影,给人以温暖和出行方便的小桥就这样从地面消失。钦州那些怀旧的乡人,老是记着这座小桥的诸多好处和它存在的意义。幸好,钦州还有一批敢于直言的人,多年来不断地向政府提出建议,直到挖掘重修这座小桥,让它恢复原貌。
修葺一新的小桥,终于重见天日。这座小桥,谁是第一个倡导建设的人,我在钦州所有古籍中苦苦寻找,还是没法找到答案,它似乎已经遗失于历史的长江大河中,而意外的是,我找到了重修之人。民国时期的《钦县县志》记载:“州官桥,距城十二里,往犀牛脚、船厂之路,光绪十八年(1892)由州绅颜锡光出资重修。”
这座桥是钦州的文人出钱重修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英雄,很多钦州人来去匆匆,为生活所累,没法停下脚步去深究这座桥的意义,但是,并不等于这座桥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也不等于没人记住重修小桥的颜锡光的名字。别看如今有了大名“州官桥”,但当初建这座桥时叫什么名字,已经成了无头公案。
我思揣,会不会在清朝光绪皇帝之前的某一朝,明朝,元朝,宋朝,唐朝,汉朝,甚至就是清朝,某个州官看到江水阻断了出行之路,生了一份同情之心,发起建设这座桥,只为州城民众和犀牛脚、大番坡、船厂海边民众来往方便。这个真心为民办事的好官,修成桥,民众出行方便他便高兴了,却没想到要起个名。而民众却代代铭记着这名官员,从而铭记所有为钦州办实事好事的官员,因而给小桥起了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州官桥”。
这让我想起宋朝的陶弼,他在钦州任知州时,是个真正的好官,每月薪俸留下极少量维持基本生活,大部分用来帮助钦州苦难的民众,在任内,修五湖,修三山亭、观潮亭、野香亭等10余个名亭,操练水师,随时准备与进犯之敌决战,在他的积极备战下,终于止战。
任职四年,贼寇不敢踏上钦州半尺土地,人民安居乐业,得到宋仁宗下玺书嘉奖。这样的好官,钦州人民自然会铭记,他死后,钦州人立了“陶父碑”永远纪念,那个“陶父碑”已经失存,但碑文,钦州所有志书都保留了文字。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走完?那些能留下来并让来者追怀、后人感慨的,往往是没有功利的精神财富,如捐30石种田大办钦州儒学的黄环、黄秋槐祖孙三代人,虽已作古400余年,但常常有人想起他们。今年国庆期间,我还专门到猫岭拜谒了黄环、黄秋槐祖孙之墓。
冯达文、冯敏昌父子两代接续修葺鳌州书院,让我们后世常常记起迴澜义学院——鳌州书院——东坡书院——绥丰书院——钦州一中的一脉相承,在不经意间,常常让人想起这些先贤的伟大品格。很多人来这里观赏小桥,是为了留下倩影,我看到一队穿着各式花样汉服的妙龄姑娘在桥上迈着碎步,手上拿着扇子,学着古装剧里的模样,从桥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摆着各种造型,为的是留下一些永久的回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值得留下来。她们来这里,为了愉悦心情,度过快乐时光。
阳光明媚的时候,傍着1200亩水面的白石湖,这座只有21米多一点点的小桥,实在小得可怜。从东向西远眺,是一座建成十几年的和谐塔。这座塔是为了纪念齐白石长驻钦州近三年时间,并留下十多首写尽钦州山海风情的诗。而白石湖也是因齐白石而建,我有幸见证了决策的一些过程。
当年自治区文联领导建议当地为纪念齐白石建一座白石湖,获得当地政府同意。于是,今天,我们便有了一个好去处,到白石湖散步,享受波光摇曳,湖光塔色。从北面看过去,宽阔的白石湖时远时近,似实而虚,在钢筋水泥森森的包围中,钦州拥有这么一个波光粼粼的湖泊,实在是一种福气。
想起作家、首届钦州文联主席徐汝钊获悉建白石湖,高兴地给我打电话,激动地说: “几十年后,钦州人会感谢当下的决策。”不用几十年,如今,全钦州人都感谢白石湖。在此,我突发奇想,是否可能在白石湖边塑造一个铜像,旁边立一块碑记,把建设白石湖的前因后果镌刻下来,永远留存。
在寸土寸金的当下,这湖代表一种执政理念,向钦州那些有远见卓识的官员致敬!每天,游客接踵而至,为了这座小桥而来,来这里,要么在桥上沉思,想想沧海桑田就如此演变而来,要么发古人之思,感叹每天不断繁荣富足的新时代。
我站在桥上,慢慢走着,不想照相,不想挥舞那些飘逸的红丝巾,只为静静地想些问题,感受小桥重生后的喜悦。一座失而复得的小桥,让我在庆幸的同时,也有些后怕,如果当初的决策是要拆除这座小桥,它就永远消失了!不由感叹:小桥是幸运的,它遇到了知音,并因此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