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文化视域下的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作者:宋仕鹏  来源:中国艺术报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
<p>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教育教学,是构筑精神家园、丰富校园文化的“助力器”,是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催化剂”。</p>
<p>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使得跨文化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校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任务,提升青年一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胜任力已成为文明对话的基础前提。要涵养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将地方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在观察与反观中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生命力,自觉担负起对外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进而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p>
<p>  明确地方传统文化育人地位。在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外国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不可避免。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缺乏真、善、美的辨别能力,不良思潮的乘虚而入容易导致本土文化失语、失衡等现象。因此,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强化筑牢思想文化安全防线,以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基因与价值观念为内生动力,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有机渗透于教育教学中,以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把握突出优势的高度,提高对外来文化的鉴别。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当地独具特色的武当文化为指导,在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道乐讲授、武术演练、茶道研习等多模态教学,以实现展文化、扬艺术、育英才,使广大师生成为地方文化传承链条上的关键主体,使年轻一代在对外交际中自如行走于不同文化之间。</p>
<p>  发挥地方传统文化育人实效。我国现今对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存在渠道单一、模式单向等困境,相关教学材料和文化知识也多取材于西方新闻著作及文艺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推介与宣传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任课教师通过自查或互查方式,充分挖掘教学文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民族使命担当等德育元素与蕴含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作为情景教学的优质素材。通过引入蕴含本地传统文化元素的纪录片文本、经典文学英译选文、地方文化艺术推介等资源作为教材的选文,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引领青年学生在交际语言学习过程中开展文化与价值观的对话,培养深得中华文明精髓的“现代君子”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摆渡者”。如深入挖掘荆楚文化艺术传统基因,打造精品文化课程,让屈原、李时珍等历史人物在国际舞台上“火”起来;践行湖湘文化艺术探索之路,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基点,拓展本土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p>
<p>  强化教师传统文化艺术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艺术修养,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学术诚信等,才能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和高度的情感认同激发学生的共鸣。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高校教师应兼顾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实现本土文化艺术传播和语言教学的有机融合。是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严丝合缝地审定主题、挑选文本、设计活动、监督实施、评价效果,构建服务于地方传统文化推广的教学体系,以增强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阐释和实践能力。就武当文化而言,十堰市各高校越发重视武当文化艺术传播,特别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于2016年获批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其关于武当文化艺术研究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为高校探索地方传统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融合之路提供了良好借鉴与经验指导。</p>
<p>  拓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式。将地方传统文化渗透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可在“融”字上发力,通过创造第二课堂的方式,探寻高层次跨文化人才培养新渠道,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的输出与传播意识,构建文化教育大生态,搭建全链条式的教育教学集群。如十堰市高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武当道教艺术的音乐盛会,感受武当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地方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无尽韵味,建立大学生对外交流的文化自信;鼓励学生修读第二课堂并赋予学分,组织新生赴当地艺术博物馆,助力武当文化艺术交流和外宣;在弘扬道教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中,组织外国语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并作为语言翻译志愿者,为活动提供协助和支持。</p>
<p>  将地方传统文化嵌入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我国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的认知与理解,还能助推中外文化平等对话,增添我国对外交流的自信与底气,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后备力量。</p>
<p>  (作者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讲师,本文系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理实一体化”教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Q175))</p>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