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文艺编辑的岗位上赋能与闪耀
栏目:心语
作者:佘晔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站在窗前远眺,日光同时照在清波荡漾的靳江河面与延年酒店高层的横梁上,既浓烈又温柔。想起《文艺论坛》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想起作为一线编辑为《文艺论坛》谋出路、求突破而苦思冥想的那些个注定无眠的漫漫长夜以及这些长夜的无法终结,我决定用文字见证来路,描摹热血青春在文艺编辑岗位上挥舞的日子,脚下是热土,胸中是赤诚。</p>
<p>  在当下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时代,在全党上下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征程中,作为一名党的新时代文艺青年,我时常扪心自问:我能给这个时代贡献什么?我想,对自我人生价值的不断追问,已经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和愿望,具体到本职工作,那就是迫切地想办好《文艺论坛》。过去的三四年间,对刊物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办刊实践的经验总结从未间断,每每念及,万千情愫缠绕心头,一刻也不能平静。她像一位陪伴身边多年的朋友,见证了一位年轻编辑与其休戚与共的每一天。回顾《文艺论坛》已经走过的路,其实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也是我与刊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三个分期。</p>
<p>  第一个阶段是2018年底改刊、试出刊阶段。《文艺论坛》正式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审批是在2018年的12月份,批文下来以后,我们与时间抢跑,抓紧编排,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三期刊物的印发。但这还仅仅是完成出刊的第一步。刊物出得怎么样,大家如何评价,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都不得而知,只是在努力与惶恐中完成了一件事。尤记得《文艺论坛》的创刊号即2018年第1期从排目录到出刊经我之手不下30遍,反反复复,复复反反,拿到刊物时心中五味杂陈,感觉像自己孕育的宝贝,充满无限的希望,也必将面临无边的挑战,想哭又不敢哭。新生的《文艺论坛》要想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占据一席之地,在怀疑与恐惧中的我一天天迈着坚实的步子,既矛盾又真实。因编辑部同仁陆续休产假的缘故,当时我承担了《文艺论坛》绝大部分的约稿、编稿和校稿任务,工作时间上无上下班之分,白天忙着具体事务,夜晚静下来的时候脑子里全是刊物。2018年真不知是如何走过,最让我难受、无力的是每次出差不到两岁的女儿哭着喊妈妈,我的脚步无法为她的哭声停留,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了写诗,诗歌安放了我的许多不安的情感。</p>
<p>  第二个阶段是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初的探索阶段。于我来说,试出刊阶段所有的担忧、彷徨和无奈最终都转化为一次次电话求助、上门请教、真情邀约中,一无所获的挫败和失落感常伴左右,极度考验人的“逆商值”。我深知“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工作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付出和坚持。做编辑,一方面要躬耕于案头,一方面要公关于外头。关于案头,一篇经我手编的稿件从最初的约稿到中期的编、校、审再到后期的宣传、推介,花费的时间不少于5小时/篇,这里面还不包括漫长的约稿周期和二次传播过程中的被动等待时间。双月刊的《文艺论坛》至今出刊23期,按每期平均刊发20篇来算,我责编12篇左右,巨大工作量的背后是责任、是担当,亦是风险、是评价。再说公关于外头,这就得说说这期间我出差的一些经历了。不怕大家笑话,办刊初期,省外的很多活动,我都是不请自请,不请自去。借用词作家金沙老师的一句歌词,我是“带着刊物奔跑在祖国大地上”。《新华文摘》的陈汉萍老师看到我,说我就是一“野孩子”。自己找专家、老师帮忙让我去蹭各种学术会议,有些是人未到,刊物先行,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晓新生的《文艺论坛》。在大大小小的差旅中,我曾经凌晨1点在北京的小巷里找住宿,害怕过;在向学术权威、专家讨教的过程中,被质疑过;在策划、组稿和推介中,被拒绝过……我会永远记得,当时刚出月子的我坐在书桌前编稿时身心的疲惫与疼痛;永远记得为刊物前途筹谋而缺少信心与援助的那些灰暗的时光;也永远记得那些给我和《文艺论坛》带来温暖和力量的文朋师友。同时,这个阶段自我努力与奋斗的寂寞和孤独已经成为内心记忆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我不会放弃。就像当年高考失利湘潭大学接纳了我一样,在我步入社会看不到未来的时候是湖南省文联给我抛来了橄榄枝,我对文联有感情,对刊物有责任,我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坚持多久。我们有着三十余年的办刊传统和积累,在历史的传承中,我也想服务于这个团队,接好自己的这一棒。</p>
<p>  第三个阶段是2021年4月底至今,我称之为“C扩时期”。2021年4月25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相继公布了2021-2022年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来源期刊,当看到《文艺论坛》跻身扩展版来源名录时,我激动得像个未经世的孩子,手舞足蹈。因为这条路,《文艺论坛》从新生到挺进“C扩”的路,我是忠实的践行者和见证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知埋头赶路、从不仰望星空的我蓦然回首,推着《文艺论坛》离开原点竟艰难地走了这么远。在《文艺论坛》(2021-2022年度)首届双年推优活动中,我被评为“优秀编辑”。这个阶段,在主编良好的顶层设计与执行时的高标准、严要求中,我全力以赴,力争做好“习近平文艺论述研究”“新时代文学研究”“评论百家”“新锐批评家”“起点批评”等品牌栏目;成功策划“回顾与前瞻:新中国文艺七十年”“世纪凝眸:百年党史与现代中国文艺”等主题专栏;《应物兄》《修改过程》《幸福街》研讨、重读“寻根文学”、刘和平研究等特色专题不断更新;还邀请到韩少功、吴义勤、吴俊、张福贵、周新民、袁盛勇等名家加盟主持,给刊物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p>
<p>  如今,虽然《文艺论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没有前两年办刊那么被动与艰难,但也远没有那么容易与顺利。办刊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些对未知的恐惧或期待常伴左右,成为这片文艺星空里独有的魅力与魔力。作为湖南省唯一以中国现当代文艺研究为主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学术期刊,我是多么希望《文艺论坛》早日迈进“C刊”行列,为湖南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贡献一己之力啊!</p>
<p align="right">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创研中心《文艺论坛》编辑部主任)</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