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地方视角与群众叙事
栏目:视线
作者:黄尚茂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讲述了时代楷模黄文秀在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脱贫攻坚一线的先进事迹,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担当作为的优秀品质,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该剧在叙事视角、形象塑造、镜头画风等方面都有新突破,堪称脱贫攻坚主旋律电视剧的新高度。该剧一经播出,便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如潮好评。

  地方视角:地方风物与民俗文化交相辉映

  《大山的女儿》在表现脱贫攻坚这一主题的同时,也呈现了颇具广西风物特色的桂风壮韵。

  一是自然风物。剧中时常出现黄文秀驶向山高林密、雾绕群山、树木葱茏、溪流潺潺的百坭村的画面。这些画面通过车辆之小与天地之大、人前行与山耸立的鲜明对比,点明了人与贫困斗争的主题及其自然环境——有美丽的风景、新鲜的空气、宁静的山村;也有象征着阻隔与封闭的大山、陡坡。可以说,这些画面同时展现了乡村之“美”与“奇”和脱贫攻坚之“苦”与“难”,即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重要背景。

  二是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建筑。其中,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文化,剧中人物在日常生活和隆重场合穿戴的民族服饰,以直观的方式彰显民族文化特色。饮食是舌尖上的文化,剧中群众用壮族特色的五色糯米饭招待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团,表达了群众对黄文秀母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居住建筑是安顿生活和心灵的文化,剧中不论是民居,还是村委会办公场所,呈现的大都是壮族传统干栏建筑,体现了壮族人民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三是民族语言。剧中人物使用的语言有普通话、桂柳话、壮话,如典型的方言词汇有“老野”(老人)“跟了,跟了”(壮语“喝酒”的汉译音字)等;剧中地名也有壮族文化内涵,如带有壮语“稻田”汉译音字“那”字的“那用屯”“那洋屯”等。剧中人物使用的普通话在语法、口音、尾腔等方面也带有广西地方发音特点,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回切换,这种无障碍交流拉近了驻村干部和群众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四是民间歌谣。广西被誉为“天下民歌眷念的地方”,该剧多处用民间歌谣来传情达意、营造氛围。剧中群众在村边晨练、溪边洗衣、直播带货、丰收庆功宴等场景中,都适时响起悠扬的山歌,表达了群众的幸福生活场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次山歌响起,电视镜头都是由近及远,直到山歌萦绕在天地间,让画面给人带来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和谐统一的美感。

  群众叙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

  主旋律电视剧担负着用影像记录伟大时代,为社会发展加油鼓劲的使命。《大山的女儿》是现实题材作品,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在创作中坚守了人民立场、书写了人民史诗。该剧通过群众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反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血肉丰满,使讲述的事迹感人至深,传递的精神催人奋进,从而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一是以平实视角塑造典型形象。黄文秀体现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非常感人,该剧用平实视角展开叙事,让人物的精神与品质融入日常工作、生活、情感中,从而将她短暂的生命历程与时代楷模形象塑造出来。在黄文秀的驻村工作中,与她相关的每个故事、每个场景都是平实的。黄文秀对村里不同辈分、年龄的人皆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爷爷”“奶奶”“叔”“哥”“嫂”“姐”“姐夫”等,让群众把自己当成家里的“大姐姐”或者“小妹妹” 。她在家访时总是和群众围坐在一起交谈,与群众平等互动。每当这个时候,电视剧都采用全景式镜头,没有对黄文秀进行特写,以平实、平视、平常的视角塑造了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俯下身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时代共产党员形象。

  该剧将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融入平实的故事场景里,显得更加真实和感人。她带着驻村干部奔走在乡间小路、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以及暴雨之夜赶回村里,是对群众的真诚与牵挂之情;她利用假期或到医院或回家看望生病的父亲,是深深的至爱亲情;她给妻子重病在身的老李不定期放假,并分担其工作,是难能可贵的团队情;第一书记之间互通有无、互相支持、共同奋斗是真诚的战友情。此外,该剧还展现了黄文秀健身、写诗、与家人欢聚以及与好友在街边吃烧烤、畅谈人生理想等欢快、温馨、热烈的场景,这些场景构成了该剧脱贫攻坚主线之外的辅线,这有助于把黄文秀从农村走出来,到研究生毕业后回乡工作的人物特质展现得更加立体生动,呈现了青春励志的情感基调。

  二是以群众满意为评价标准,由群众歌颂脱贫攻坚伟大成就。该剧对黄文秀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群众的视角呈现出来。韦平力要入党、龚连升要入团、金凤要上大学、小美莎要让自己的孩子到北京上学等等,这些人物的志向都是受黄文秀的影响而产生的。“百坭村是一家,你是我们的家长”一语,质朴地道出了群众对黄文秀工作十分满意的心声。暴雨之夜,群众发自肺腑的呼喊是对黄文秀无限的爱与牵挂,也能让观众随着剧情发展而逐步积聚的情感瞬间迸发,达到了共情、共鸣、共振。

  在百坭村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庆功宴上,群众用三碗庆功酒敬黄文秀,表达对她的感恩之情。剧中情节无论是有声的赞许,还是无声的肯定;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庆功仪式上,群众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黄文秀的思念和对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歌颂。该剧以黄文秀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以及百坭村群众思想、生活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群众的心声将她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表现出来,以小切口展现时代大主题。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