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民族性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重要条件,而地域文艺则是彰显民族特质、地域文化和地方风貌的标识。近期,由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三位教师团队联合推出的地域文艺研究成果引发关注,分别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薛晋文编著的《晋派影视艺术创作管窥》,由三晋出版社出版、王鑫独著的《晋派小剧场戏曲艺术创作研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子琪独著的《当代晋派电影流变研究》相继问世。该研究团队三部著作联袂发力,打开了山西地域文艺创作研究的新视野,拓展了地域戏剧影视美学体系建构的新思路,彰显了新时代中青年学者“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学术自信新高度,凸显了民族文艺的时代力量和文化价值。三部著作选取山西当代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戏剧艺术的名家成果为研究对象,梳理并提炼出地域文艺发展的规律特征和美学特质,并在国内学术界率先提出了“晋派戏剧影视学”的新概念,力求为百年山西文艺创作正名发声,重新确立山西戏剧影视在中国文艺版图中的独特位置,深度挖掘山西戏剧影视的独特社会历史价值,为助力文化强省建设,乃至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独特力量。
三部著作特色鲜明,围绕晋派戏剧影视创作现象和代表性成果,分门别类地进行了系统研究。《晋派影视艺术创作管窥》以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三大历史节点为依托,钩沉山西本土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中的优秀作品,提炼出“农耕文化与乡土视野、晋商文化与晋商精神”“红色文化与英雄情结、俊杰文化与家国情怀”等地域文化特质,确立了晋派影视艺术的历史坐标和当代价值。该书还立足于派系研究大视野,对牛建荣、韩杰、曹保平等多名山西籍导演,以及受山西籍导演深度影响的刁亦男、忻钰坤、毕赣等知名影人展开了创作溯源,体现出晋派影视自成一脉的独立特质和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晋派小剧场戏曲艺术创作研究》从“问题-对策”出发,聚焦商业小剧场模式与山西传统戏曲的创造性结合,全面思考了晋派戏曲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该书以新中国成立至今晋派戏曲的城市演出考察为开篇,通过对国内现有小剧场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得出晋派戏曲小剧场化的可行性方案,为晋派戏曲艺术的年轻化推广和抢救性保护建言献策。此外,该书观照现代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呼唤晋派戏曲进行自我革新,并从晋派戏曲电视节目、晋派戏曲电影、太原古县城小剧场戏曲等个案中汲取创意,为晋派戏曲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新方向。《当代晋派电影流变研究》引入史学思维,将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以及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作为独特坐标,深刻回溯了近百年来晋派电影的创作强音,挖掘“山药蛋派”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开创的晋派电影美学风骨,以及“第五代”“第六代”“新力量”“新希望”等创作主体薪火相传的文艺精神,体现了晋派电影的人民立场、现实视角和时代特色。此外,将晋派戏曲影视和晋派电影批评纳入研究范畴,肯定了电影的多元艺术形态,重视艺术批评在电影产业良性发展中的地位,为构筑晋派电影健康的生态环境注入了活力。
三部著作瞄准了晋派戏剧影视研究的“处女地”,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纵横研究,建构晋派戏曲艺术与晋派影视艺术融会贯通的艺术谱系,研究晋派前辈导演与晋派新锐影人的人物谱系,探究晋派文艺创作与中国文艺创作的精神文化谱系。同时,以地域创作流派视角切入本土文艺研究,反映了地方文化巨大的向心力和感染力,在全球化的文化征程中,高扬了区域文化的民族尊严和当代价值,体现出新时代晋派文艺“影以载道”的当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