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三次访问中山。距离初访中山过去三十二年,距离再访中山也过去二十年。三十多年间竟然三访这座岭南名城,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城的缘分。这缘分当然来自文学。
初访中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乘坐“特快”绿皮火车,当时是最快的客运列车。凌晨时分火车通过大瑶山隧道,车轮滚滚向前,仿佛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火车隧道。大清早走出广州火车站,以前在电影《羊城暗哨》以及《大浪淘沙》里见过的这座华南大都市,这次终于脚踏实地了。我暗暗提醒自己要喝一杯电影《秘密图纸》里的广东凉茶。
转道前往中山市,我首先被分派到小榄镇,先后采访了生产“榄菊牌”系列产品的化工厂,主持产品研发的叶总工程师是中山市劳动模范。三十二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晰记得这位身材不高、谈吐儒雅的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
我还采访了一家生产球形门锁的工厂,其产品远销海外、供不应求。这家工厂老总在业内被称为“中国锁王”,因为中国球形门锁的行业标准,竟然是由他主持制定的。他告诉我无论大宾馆有多少房间安装了球形门锁,总会有一把钥匙打开所有房间,因此这把钥匙叫“总统钥匙”。如今宾馆酒店均改为电子门锁了,然而我还是记得他讲的“总统钥匙”。
至于如今被称为“灯城”的古镇,那时已经出现灯饰制造业,只是尚未形成宏大规模。记得有间专门制作“软管灯”的夫妻作坊,那种形似胶管的灯具,可以依照个人喜好盘绕出各种形状,放射出奇异的光芒。当时这“新生物种”令我大开眼界,毕竟我的生活常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的“灯泡”阶段。
初访中山印象最深的是拜谒翠亨镇的孙中山先生故居。走进那座中西合璧小楼,内心非常激动。参观孙中山先生生平展览,收获很大。小时候在天津市鞍山道小学读书,学校东边的“张园”便是孙中山先生进京会晤张作霖过津下榻处。还有天津老城厢的广东会馆,也曾是孙中山先生在津演讲的所在。然而,有幸走进这位伟人的故居,仿佛听到先贤“奋斗,救中国”的声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毕竟大不相同。
中山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明显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历年形成的城乡贫富差别,已然不复存在。从此,面朝水田背朝天的农民,兴办工业发展贸易,大步迈进改革开放新时代。当时中山民众的衣食住行,处处都让我感到新鲜,譬如广泛使用的“大哥大”,我使用它给家里打了平安电话。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大地,曾经的鱼米之乡走上转型之路。这就是初访中山的记忆。首次来到广东首次来到中山,中山成为我亲密接触的第一座广东城市。人生的第一次,总是显得意义不同。
再访中山是2003年,时隔十二年再访这座城市,感觉变化极大,城市新景几乎不敢认。当年住过的中山宾馆不复存在,已经建成更为高端的酒店。只有国际酒店面貌犹存,这是唤起我记忆的标志性建筑了。
晚间来到岐江桥边散步,寻访大桥左近那座造船厂旧址,我认为它应当改建成中山工业博物馆,这是留给“新中山人”了解中山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实证。回想首访中山,这里仿佛换了人间。正是夜生活时光,信步走进那条繁华商业街,处处透露出城市经济发达与市民生活富足。我陪同伴在这条街边店铺里买了旅行箱,同伴惊呼质量好价格低,享受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实惠。
当然要重访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已经被气势恢宏的国家5A级景区包裹。此行有幸聆听孙中山先生演讲录音,感到非常珍贵。我能够听懂他讲的国语,也能够记住他演讲的内容,概括大意就是:我们中国是一头睡着的狮子,只要醒来就会震撼世界。
如今,这头睡狮醒来了——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这次在中山新华书店举办作家签名售书,读者格外踊跃。这让我感觉到中山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感受到中山是文学沃土,这里应当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山作家应当跨进广东文学界生力军行列。我当然期待我的文学预感得到验证。
第三次访问中山是今年盛夏季节,参加“美好生活基层行”中山“小康样本”创作基地采风活动,我有机会以《打开你自己这本书》为题,给当地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作了讲座,这使我切实感到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学仍然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不会出现所谓“文化沙漠”现象。
这次采风走进板芙乡的里溪村。只有了解村庄历史,切身感受时代变迁,方可写出表现乡村振兴的优秀文学作品。
里溪村西畔西江,东临伶仃洋,山环水绕,景物宜人。早在清代乾隆二年即1737年,里溪有林姓先人从安堂迁居于此,在天梯山西麓一个状似鲤鱼的山丘前建村兴业,村中小溪常有鲤鱼洄游产卵,便被称为“鲤溪村”,由于“鲤”与“里”同音,后来随俗便改称“里溪”了。采风听到村委会如此介绍,就这样地名中没了“鲤鱼”,不免有些遗憾。然而,这毕竟记载着时代的变迁。
时代变迁——这显然成了里溪村采风的关键词。这个属于革命老区的村落,有着光荣历史和时代壮举。早在1938年,这里便成立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抗日先锋队里溪中队”,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在抗击日寇侵略和建立新中国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观里溪村的那株被称为“屋仔树”的大榕树,堪称历史“活化石”。早先,这株榕树旁有间房屋,榕树根须围绕这间屋顶蓄势生长,渐形成环抱态势。天长时久房屋塌毁,这株大榕树的根须便固化成为房屋形状,其空间形成“树屋”。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间树屋则是“前人造屋,后人观树”。这无疑是里溪村史里最为有趣的景致。
里溪村史最为浓墨重彩的章节,应当定格在公元1976年。那时候中国尚未走出计划经济体制,距离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尚有三年时光,然而,里溪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胆试行“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使得社员们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从此走上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里溪村实行“联产到劳”的勇敢举措,比安徽省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整整早了两年,充分展现了中山人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不事张扬的务实性格。当年“联产到劳”的壮举,已经成为中山人民的精神财富,紧跟时代步伐,勇往直前。
中山的改革创新精神,如今体现在翠亨新区开发建设上。历经八年辛勤耕耘,翠亨新区已然成为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和桥头堡。加速建设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简称“深中通道”,计划明年通车。
站在翠亨新区大厦的23层,放眼港珠澳大桥以及对岸深圳,深中通道的重大意义尽显眼底。作为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间的唯一公路直连通道,乃是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重要交通纽带。中山人民怀着“深中连通·世界无限”的愿景,坚信明天更加美好。
第三次来到美丽中山,行程短促,来去匆匆。晚间再度漫步岐江桥畔。这是广东全省唯一仍在使用的开合式铁桥。这座不老铁桥见证着历史风云变幻,也展示着当下中山的创新活力。一时间脑海里迸出“精彩依然是中山”这句话,便用作这次采风文章的标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