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庙 蔡鹏程 摄
走在修文西路通往孔庙的石板路上,我依稀看见数不清的脚,穿着各式各样的鞋子——官靴也好,草鞋也罢,还有形形色色的千层底布鞋、牛皮鞋、解放鞋、运动鞋等,不停地起起落落,把地上的青石板踩踏凹陷下去了几寸。在这些时光的凹痕中,我深深感到了时光的重量——孔子是经得起时光考验的圣人,两千多年来他的分量愈见深沉。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崇敬万世师表的徽识和万仞宫墙的纲常伦理。他奔波在路上,除了游说,还讲学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伟哉,孔子!皇皇乎,如日月也。因此,子贡虔诚地评价自己的恩师:“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文庙由此吸引了千千万万个像子贡这样的人前来朝圣。
文庙外面有两个古老的石牌坊“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石牌坊上的文字让人对孔夫子肃然起敬。德配天地,是说孔子的德与天相齐;道冠古今,是说孔子的道天下第一,为华夏培育了读书种子、人才种子,桃李满天下。孔子赞易、序书、删诗、定礼、正乐、作《春秋》,后人奉为“六经”的六部重要经典都与孔子有关系,或是经过孔子的整理,或是经过孔子的注释,这些经典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和源,孔子功莫大焉。“道冠古今”里的道,指的是认识万物、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道” ,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或者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周礼》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道是自然法则,德是人间法则,如此高度颂扬孔子的道和德,孔子当之无愧。
历史在时光流转中传承,文物在空间的取舍中弥存。一次次的变迁,一次次的更替,文庙屹立不倒。漳州文庙总体依照闽南沿海建筑风格,上木下石,共有两进。跨进大门,只见石板缝里钻出几丛青草,煞是可爱。顿时有抛开凡尘俗世喧嚣之感,只觉清幽异常,心地澄净,天地灵气迎面而来。这座高阔的文庙是漳州古城里现存的最大建筑,漳州人经常会带着孩子来这里朝拜孔夫子,虔诚地朝着慈祥的孔夫子石像朝拜,渴望从圣贤身上沾得一丝智慧的恩泽。庭院中的孔子雕像非常亲切。他穿着青色长袍,长须飘飘,双手作揖,亲切、慈祥。他双眼炯炯有神看着前方,仿佛在讲述着“仁、义、礼、智、信”的要义,周遭的每一片绿荫都洇染过《诗经》《尚书》《礼记》等国学经典章节。一阵风吹过,仿佛在耳语:“天下大同。”环顾四周,明朝崇祯年间郡守曹荃大书“游圣之门”石匾额,静卧在长满苔藓的老龙眼树下。还有三个高低不一的石碑,上面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依稀可见篆书的模样。文庙重檐歇山顶下立着六条五爪龙柱,用料之巨尤为可观,比起满工满彩的民间祠庙,作为古代学术中心代表的文庙更显朴素宏大。大成殿内的天花板上残存有旧时的彩绘,依稀可以判断出来是背着书的龟和龙凤团鹤一类。殿内正中高悬着“生民未有”“万世师表”“与天地参”等匾额,隆重庄严。大殿右边挂有一排仿旧的青铜古乐编钟,透露出诗书礼乐的雅趣。
大成殿两侧栽有柏树、文竹,还有各种不知名的花木,郁郁葱葱、赏心悦目。旁边有个清凉透风的国学讲堂,经常会飘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琅琅读书声,偶尔也会教唱红歌。坐在文庙古朴的木桌椅上,每个人似乎都变成了一个毕恭毕敬的童生。只有感受了孔子那种超越时空的高远,才知道自身学问的肤浅渺小。孔子的弟子子路曾向老师请教死亡和鬼神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以积极豁达的人生观,实现在世时的人生价值,生为死而备,死为生转场。孔子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整整十四年风尘仆仆游走于列国之间,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改初心。据历史记载,秦灭六国后,嬴政认为孔子的儒家学说阻碍到他,于是,发动了灭绝人性的焚书坑儒运动。为了彻底灭孔,嬴政下令让军队在孔子墓地前开挖一条河,把孔子的故宅与坟墓隔开,企图破坏风水,使孔子不能显圣。让这位雄视天下的始皇帝始料不及的是,孔子根基之牢固不是人力可以动摇的。他处心积虑挖掘的河沟,反而成为孔学源头的象征。纵观孔子一生没有做过几天大官,这其实是他的幸运。正因为少了官场的迎来送往,孔子才能潜心著书立说,终究成为孔圣,文庙在华夏土地上遍地开花。
从文庙出来,那轮曾经照耀过孔子的太阳,光芒万丈,奢侈地铺满大地。新挖的泮池栏杆上嵌着几片从旧址挖掘出来的古石雕版,大概是孔夫子骑马春游的画面,颇有古趣。泮池面积很大,目测占几亩地,视野非常开阔。边上设有石护栏,栏柱呈毛笔笔头状,寓意着文运昌行。孩童们在泮池边嬉戏,追逐玩耍,泮池中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大人或观鱼或纳凉,怡然自乐。泮池形状为半圆,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就像这半圆的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从古至今,泮池已成孔庙必备建制,隐含希望学子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进而砥砺品行之意。学子们称泮池为学海,寓意学海无涯,苦读成才;老百姓则亲切地称泮池为孔子的洗墨池。泮池、泮桥既体现了礼制,蕴含激励学子鲤鱼跃龙门的殷殷之情,也象征着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孔子一生亲水、乐水、咏水,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更善于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认中领略和阐述人生的真谛,从水身上推衍出了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水似德、似仁、似义、似勇、似智,在孔子的笔下,成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
“千古一人尊作圣,文章道德万年师。巍巍石像凌霄汉,汩汩清流漫墨池。博学鸿儒桃李茂,大成贤达宇寰奇。殊荣竟比王侯久,仁义纲常后代知!”那个高个子的慈祥老人,坐在马车上夏季顶着炎炎烈日冬季冒着风雪不停地赶路,百折不挠。文圣的浩然正气,像一盏千古明灯照亮了华夏文明。今天,孔子依然在路上,为华夏,为全人类传播礼义仁爱,传播他世界大同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