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摄影人的责任和使命”
——摄影家杨凯生新书《山风路:大凉山大巴山变迁纪实摄影》发布
《山风路:大凉山大巴山变迁纪实摄影》
杨凯生 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23年3月出版
“一些年轻的朋友、同事常常问我:那地方有多远啊?有多穷啊?远,当然远。每去一次往返都得半个多月、二十多天,辗转七八千公里。远,其实也不远。这些年来,多少人的心始终牵挂着那里的父老乡亲,多少人都关注着那里正在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穷,确实穷。那里,尤其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际上是‘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的遗留、自然的困厄造成了这些地方的落后和贫穷。那里是脱贫攻坚进程中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摄协名誉主席杨凯生的新书《山风路:大凉山大巴山变迁纪实摄影》近日在京发布。他在该书的《自序》中这样描述曾经的四川大巴山、大凉山。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他也用自己十一次进大巴山、六次进大凉山的实际行动,目睹了党和政府带领父老乡亲共同努力、不懈拼搏,见证了大山深处历史性的变迁和进步。
杨凯生在这个过程中,在参与许多具体扶贫事项的同时,也始终手持相机。他说:“我知道,记录历史、反映当下、展现未来是摄影人的责任和使命!这本书只是前些年我在当地参与扶贫工作中进行拍摄活动的一个阶段性小结。在接下来实现乡村振兴的日子里,我还会尽绵薄之力去做一些事情。我深信那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永远值得记载的。”
这本纪实摄影作品集名为“山风路”,初读起来,人们会自然地连读。但仔细阅读其中的图文,便能体会到为什么杨凯生在介绍这本书时,会特意在这三个字之间有明显的语气停顿。书中有诸多展现大巴山、大凉山当地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斗的摄影作品。其中有乡亲们买卖洋芋的场面、有一脸幸福舔着苹果的小女孩、有劳作间隙喂养孩子的母亲、有去喂猪途中的夫妻俩、有上山打柴的彝族妇女、有现代农业养牛场、有生态扶贫养殖项目、有整洁漂亮的新房子、有正在上课的学生们……《中国摄影》杂志社主编徐艳娟表示:“这本书主要有三个价值。一是记录了中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历程和成果,二是体现出用摄影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三是让公众来了解摄影在记录社会现实和分享时代话题方面的可能性。”
同时,书里还穿插了许多饱含深情、细致入微的文字。比如,在谈到山时,书中写道:“山是旧山,土是故土。山远地偏,重重合围,困住了绵延千里的百代生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不屈不挠,那股苍劲而蓬勃的生机从未泯灭。”在谈到风时,书中写道:“风,远方吹来的风……这片因蜀道难而被隔绝于外界、因贫困蒙昧而落后于时间的土地,终于在春风中再现,绘补上了小康社会拼图不可或缺的一角。”在谈到路时,书中写道:“路,这里本没有真正的路,是21世纪才修起了路……这不是普通的路,这是乡村振兴之路、百姓富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路在脚下,更在心中。”书中还有多篇杨凯生在当地写下的日记手写稿,详细记录了他在当地见到的人、了解到的事。这些内容详细记录了拍摄对象的名字、年龄、当时所说的话等具体信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位摄影家用心用情用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决心和耐力。
《山风路:大凉山大巴山变迁纪实摄影》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结合该书的出版,中国摄影出版社携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推出“用阅读点亮生活,用书籍传递爱心!”活动。读者每购买一本此书,即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风基金”捐赠10元人民币,用于帮扶乡村地方教育的公益活动。这也是中国摄影出版社第一次与基金会合作推出的公益图书。在日前举办的该书发布会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志刚介绍:“杨凯生亲自发起并感召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建立‘风基金’,投入乡村教育急需的各类项目,有效资助了贫困学生、保障了妇幼健康、增添了教学设施、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教学质量,深得贫困地区群众好评和认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扶贫工作中,践行了一个摄影家的远见和使命,以相机为笔,为这片土地的脱贫攻坚作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