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放歌颂“嫦娥”
——读陈新长篇报告文学《月上》
栏目:书中艺
作者:税清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月上》  陈新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年6月出版

  近日,神舟16号成功飞天,6位宇航员在天宫合影的镜头骄傲地出现在世人眼前。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常常为祖国科学事业发展进步而激动自豪。而要想深入了解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建设成就,我常常翻阅国家重特大题材报告文学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协副主席陈新的作品。他在“嫦娥”探月工程、“蛟龙”探海工程、大飞机C919研制工程等领域,都书写了该题材全国首部长篇报告文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他最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月上》。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宁静又神秘。中华民族的探月之梦,一梦千年。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在月球上的画面传回地球的时候,多少人泪湿双眸,作家陈新正是带着亿万人对月球的向往,而去长期跟踪探月工程,从而采写了《月上》。《月上》一经出版,便获得了不少荣誉:先后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宣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推荐书单、被收入2022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入选重庆市第六届“阅读之星”有声阅读大赛书目……

  《月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人生成长轨迹、主持设计“嫦娥”号的付出和酸甜苦辣的情感故事为主线,以“月韵飞翔”“梦想的高度”“壮志冲霄汉”“走向瑰丽蟾宫”“飞上月球”“月背的风景”“采集月球青春”和“九天漫步”八个章节,全面、全景、全息书写和揭秘了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历练风雨、孱弱诞生,从落后到引起世界瞩目,再到取回月壤的艰辛过程,激情展现了以吴伟仁为核心的中国探月工程科技团队为了国家强盛,敢于走出地球、探索月球,探索人类未来资源,不计个人得失、呕心沥血、坚毅执着、无私奉献的故事和科学精神。

  为了写好中国探月工程团队的奉献精神,弘扬家国情怀,十多年来,陈新一直跟踪采访中国探月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中国探月工程的相关知识常识。月亮对于陈新而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他曾说:“月亮的本质不仅仅是孤独,是苍凉,是皎洁,是月夜的冷,是月昼的烫。”

  《月上》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同时具有科普和史志的作用。《月上》创作沉淀历时十余年,文字个性十足,叙事自由随性,通篇文采飞扬,充满了隽永的诗情画意和丰沛的人文色彩。作品开篇便引用中外作家有关月亮的名篇佳句引导读者展开想象,同时也打开了美丽浩瀚的太空画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继而紧扣人类探月的梦想和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脉络,导入包括古今中外关于月亮的文化传说及诗歌名篇佳句,以及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探月的历史资料,使得作品视野开阔,资料翔实,呈现出摇曳多姿、五彩缤纷的历史人文气息,并通过大开大合和旁征博引的叙事手法,把事件讲得明明白白,把人物写得真实可信。

  优秀的报告文学一定会注重细节的描写,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性。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月上》第五章《情心所依》中,讲述了2008年5月10日,正在开会的吴伟仁突然接到二弟电话,说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又一次中风、生命垂危,正巧能抽得出两天时间,且已经多年未回老家的他,立即请假赶回平昌。然而,当他千里迢迢赶到父亲病榻前时,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父亲、弥留之际的父亲,尽管很思念他,却怕影响他的工作和中国探月工程的进程,而叫他赶快回北京、赶快回单位……生动细致的情节感人至深。又如吴伟仁由于多年积劳成疾,视网膜严重损伤,到2020年他的一只眼睛大出血几近失明,但肩负中国探月工程最重要的“回”重任的“嫦娥”五号发射在即,作为总设计师,他只能一拖再拖不去做手术……书中类似催人泪下的故事还有很多,且既有吴伟仁的故事,也有中国探月工程团队成员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生动传神,让人读得心潮澎湃情感共鸣。

  “玉兔”一小步,中国一大步。中国探月工程不仅是世界尖端科技航天工程,也是彰显中国实力和国际威望、振奋民族精神的形象工程,具有极高的关注度。陈新有着非常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记录历史的自觉和担当,长期以来,他都将目光盯向那些从无到有、从落后走向高端,能让中国人民自豪的重特大科技题材,跟踪采访并行诸著作。比如“蛟龙”号探海工程之《探海蛟龙》《蛟龙逐梦》《向着大海最深处》;比如“嫦娥”号探月工程之《嫦娥揽月》《月上》;比如国产大飞机研制工程之《C919,飞向蓝天》《一飞冲天》等等。

  《月上》不只是一部以文学形式书写的科普作品,是一部为中国探月工程树碑立传之书,是一部记录中华探月科技曲折进程的史书,也是一部写给广大读者的文学精品图书,更是一首献给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的动人赞歌,是一部振奋人心的爱国主义教材。